李蓉蓉
一、灵感来源
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察觉到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文语感,难以理解一些常见的文学词汇,有的甚至连一些简单的文章都读不懂。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学生基础教育的系统连贯性往往都得不到保障,加之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造成了他们课外阅读量的极度匮乏和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文学的领悟和理解能力也大大低于同龄的学生。
此外,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定性质,也造成了学生不可能仅仅只依靠几本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就能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诚如孙绍振老师所言:“语文从本质上来说,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特定之处在于:其一,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其二,不仅仅以课堂与课本为限,而是课外阅读和课堂的结合。”
考虑到这一点,我开始尝试为这些阅读面狭窄的学生们提供有效的课外阅读,并同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使他们能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乐趣,进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最初的体悟,进而力求水到渠成地培养他们的语感和领悟力。
二、内容解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两代人的心灵沟通”的其中一篇。文章选自林海音的代表作——自传性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从这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写主人公在爸爸的教导和关爱下,由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转变成了有责任感的大人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我”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但文章中的事件繁多,且现实与回忆穿插叙述,用现实引出回忆,以回忆带动现实,使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记忆混乱。文中还提到了三个和课文中心情节无关的人物:“宋妈”、“兰姨娘”和“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学生可能会很疑惑,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提到他们?
如果通读完整本《城南旧事》,就会发现,这是一部以儿童视角展现人情冷暖的小说,它的主题不仅仅只是“亲情”,更深层次的是关于“离别——成长”,小英子正是在和以上这些人物的交往和离别中获得了人生最初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成长。主题虽然深刻,但是因为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是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语言轻松活泼,含而不露,是一部很适合初中七年级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小说。以上人物都是在小说前几个章节中出现的,阅读完了之后学生的一些疑问自然迎刃而解。
三、学情分析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绝大部分的随迁子女学生并不是懒惰、没有求知欲的,相反,正因为课外阅读的匮乏,他们极度渴求阅读新的文学作品,只要阅读的内容他们能够理解,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缺失,或是因为学校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或因为家庭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或氛围,或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了解欠缺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的。
为填补这一空缺,我参照课标和教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决定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城南旧事》中的三章内容印发给学生阅读:《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这三章中的中心人物分别是以上提到的那三个人。通过课堂教学前的阅读,让学生对人物有个整体的印象,既能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加深对课本人物的角色理解,又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经历学读书、会读书,最后形成读书的基本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塑造对语文学习感受、体验和积累的过程。
四、有效教法
1.划分课外阅读合作小组
根据阅读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六小组,每组5~6人,组中选一名阅读水平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帮教师把握阅读情况、检查阅读任务的完成。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课程
每周周二会有一节语文拓展课,周三有一节语文午会课,这两节课被我设定为课外阅读的“专项课”,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在这些课上,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进行阅读指导,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3.合理展开自主阅读过程
首先,根据阅读材料量的多少合理安排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拿起笔做批注,写感悟;其次,根据划分好的阅读小组展开阅读后的交流和讨论,确保每位同学都有交流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口才;再次,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总结陈述组内感悟和想法,发言代表尽量每节课轮换;最后,教师总结,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师生碰撞出闪耀的思想火花。
4.水到渠成的课堂教学
这一切蓄势充分后,就可以开始课堂教学了。系统规范的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由课外阅读带动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浸润学生文学书面语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思维渐次生发。
作者单位:上海市博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