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探讨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96次
  • 评分4
  • 66
  • 0

代兴会

一、立足于课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平时,很多同学会花大力气死记硬背一些作文素材,可一上考场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搜集素材,我们要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因为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是我们最丰富的素材宝库。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课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来积累素材。如何立足于课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收集积累作文素材?

(一)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名句、名段,直接作为素材使用

阅读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或是优秀作文,总会看到有不少考生将课本的名句、名段,直接作为作文素材,巧妙地应用自己的作文中。例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一篇题为《高尚的灵魂与傲慢的施舍》的满分作文,文章的一个部分就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个生命,没有羞耻地苟延残喘,饱餐嗟来之食,则与犬彘何异!生命是靠自尊和骨气来打地基作支柱支撑起来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对同一课文内容分析不同的立意角度,学会一材多用

例如:学习《失街亭》,如果从马谡失街亭这个角度立意,那么凡事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如果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角度立意,那么奖励、惩罚不徇私情,有令必行,执法必严;如果从诸葛亮自身的责任立意,那么,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忘记刘备遗言,用人不当,使整个战略计划落空。

(三)引导学生对不同课文内容进行分论题整理,作为素材使用

例如,理想志向类。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2.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

二、引导学生选择一部名著来研读,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对写作的裨益极大,这方面,许多名人均有切身体会: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的“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鲁迅的“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古华的“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吧,小说之道,诗文之道,尽在其中”。这些有关阅读和写作关系的精辟论述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借助于“阅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造就丰富充实的人,可以使人获得清雅俊逸的品格。潜心于阅读,将会体验到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给人们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因此,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读名著和研究名著作为对高中生的要求,无疑是对读书的重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名著的理解仅限于“观众”层面(主要以看电视剧为主),很少能进入“读者”层面。尽管国家教育部对学生每学期的读书情况有量上的规定,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读书状况极为糟糕:70%以上的学生只是偶尔读书或根本不读书,且所读书目大都是“80”后作家的作品,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经典却很少涉猎。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瞎编乱造,情节雷同,没有自己的思想,严重缺乏文化底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精读书不失为一条捷径。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名著加以研读,在研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书中主要人物的奋斗、坚强等励志的事例和细节。

2.关注并学会分析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关注并思考书中的主要观点,尽可能的有自己的心得。

4.关注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5.学会给书中每个人物做总结。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源的超文本结构、图文声并茂等特点,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具开放性。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而我教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课堂及课外阅读的储备远远不能满足高考写作的需要。怎么办?我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应对高考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积累素材:

(一)网络阅读要学会关注一个热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很明显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热点既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专家命题的依据。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新闻,关注它也许就会成为我们写作时的亮点。如2013年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复旦室友投毒”事件就是一个热点,进入高考作文话题就成了理所当然之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对热点问题进行收集积累呢?其方法步骤:一是了解并收集对这个热点的相关评论。比如,道德问题现在网络上就有很多相关的评论,收集整理出来无疑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二是必须提炼出自己对这个热点的看法。这样,作文才会有新意。

(二)网络阅读要学会专注一个名人。到了高中,课外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有限,如果还采取“遍地撒网”的阅读方法的话,势必会事倍功半。而名人素材在写作中有很好的说服和打动效应,不可不掌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只能要求学生选择最佳的途径:专注一个名人(重点拿鱼)。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突破口,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去收集更多容易打动他们的写作素材。怎样收集?我教给他们这样的方法:(1)了解人物生平;(2)知晓人物事迹,同时归纳出适用的话题;(3)熟知人们对其评价。这样学生就能透彻的掌握这一人物,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素材贫乏的问题,写作时就不再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了。

(三)网络阅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高考作文评阅中,作文内容在评分细则“基础等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内容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的文章是无法打动阅卷老师的。因为高中生的作文要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俱进。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积累时代感强、贴近生活内容的素材。

四、留心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文章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不熟悉生活,不深入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那就很难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来。凡是好的作品,总是植根于生活这个“源泉”的!我试着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比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鱼儿怎样游泳,鸟儿如何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生活中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语言行为,都是观察的内容。一个人,受到赞扬有什么表情,挨了批评有什么反应,以及沉思时的神态,发怒时的表情,争论时的声调,都应当注意。总之,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你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也就能充实写作的素材。

(二)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生活

古语曰:“文成于思,思源于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通过观察,学生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如果就事论事,不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只是一般罗列,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的过程,需要作者有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加工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东西越多,他对认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例如,一次写作中,一学生把在路上看到的抛弃女婴现象作为作文素材,在作文中把具体情形以及人们发现后议论场面都写得十分富有生活气息。结尾时,她说: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还会发生抛弃女婴的现象呢?这不是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残余的流毒吗?她把弃婴现象的本质认识表露无遗,这完全得力于她对生活的观察并融进自己深刻的思考。

事实证明,积累素材是作文的基础,但仅靠积累材料是不够的,因为文章不是生活的简单叠加,单靠材料堆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写好文章,不仅要留心生活中的眼前景,平常事,普通物,还必须融进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小事中感悟出大主题,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指导学生从教材、名著、网络、生活中收集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写作时有事可叙、有物可描、有情可抒、有论可发,真正写出时代感强、内容丰富而又贴近生活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云南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