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非正式学习初探

  • 投稿水水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685次
  • 评分4
  • 74
  • 0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刘卫琴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外,非正式学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其发生的频度和品质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丰富程度。非正式学习是西方国家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认识人类学习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对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特征及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梳理,并就非正式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34-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思想、信息、创新成为重要资本的时候,终身学习就成为人们普遍赞同的理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发展自己,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性活动,而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相融合。同时,学习的内涵与形式也更加丰富,它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意味着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会不会学习已成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广泛地存在着,它满足了人们大部分的学习需要,甚至有调查显示,人的一生大概有80%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与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能使人获得很多能够立即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的知识和技能。

一、非正式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一词起始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末进行的“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此后,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和研究非正式学习,并提出他们的见解。对于非正式学习,目前国内外对它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少学者都以各自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表述,如:

雪伦·B·梅瑞安认为非正式学习如自我导向学习、网络学习、教练、辅导、绩效规划等,通常是有目的的,但并非是严密组织的,它们都包含了审视学习需求的机会。非正式学习可能在学习机构中发生,但不是典型的基于课堂的、组织严密的学习,学习的掌握权主要在学习者手中,它可以在一个组织有目的的鼓励下发生,也可以在一个不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中发生。

我国学者朱琳在《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中认为:非正式学习是指赋予各项活动与工作以学习的内涵,使参与者在活动和工作的同时,也能学到科技知识或受到先进理念的熏陶。本文主要采用西方研究者通常所采用的二分比较法,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比较,来阐释非正式学习的内涵。正式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校组织、课堂授课等形式实现的学习形态,它通常是有计划性的,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学习的目的是获取成绩、证书,并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等。

格林非尔德和莱夫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比较的视角,指出非正式学习的几大理想特征:蕴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学习者自己对获取知识和技能负责;(学习者的)亲属是合适的教师;模糊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保持连续性与传统;通过演示来教学;由新手对成人生活的社会性贡献来激励。我国学者余胜泉和毛芳则从时间、场所、主导、过程、主体几个方面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比较。通过对格林非尔德和莱夫以及余胜泉和毛芳的比较维度的参考,本文将从时间、场所、动机、目标、内容、学习方式、结果评价等几个维度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比较,来阐述非正式学习的定义:

根据表格,我们知道,非正式学习是与正式学习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学校里的正式学习而言的。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学校课堂学习之外的学习,它蕴含于日常生活和实践当中,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它通常是有意图的,即有学习目标,但目标并不清晰,系统性不强。简而言之,非正式学习就是学习者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地点,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进行的学习,它不是典型的由学习机构发起的、基于课堂的组织严密的学习,其形式更具灵活性和分散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得出非正式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

1.偶发性和随意性。非正式学习蕴含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与生活互动和相容,它可以发生在除学校课堂学习以外的任何时间和地点。

2.灵活性较强。非正式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随时随处都有可能发生非正式学习:在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与同事、朋友和家人进行交流,或者外出旅游的过程中,以及去超市购物对孩子介绍价格、品牌的过程中,等等。由此可见,非正式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与方式完全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整,相对于正式学习中固定的时间、地点及教学内容等而言,较为灵活。

3.自主性。相较于正式学习而言,非正式学习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控制权掌握在学习者自己手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学习由学习者自己发起、调控,不依赖于他人。学习的动机和内容都基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学习者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等,是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

4.情境性特点。非正式学习时常与情境相关,它是脱离教室和教师限制的一种自主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才能真正被学习者所理解,因此,非正式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二、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的活动,即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这与非正式学习中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及学习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具有情境性等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2.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重视对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和潜能的研究,强调自我观念和自我实现,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认为任何人都具有充分发展自我的权力和能力,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会的责任就是帮助人准确认识自我,并充分开发自我的潜能。非正式学习要求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习者手中,其学习的目的并非为获取文凭,而是为了学习者生命意义的体现,这些都与人本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3.终生学习理论。终身教育的观念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传统的阶段性教育而言,终身教育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从而将学习拓展到整个社会,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非正式学习在终身学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取的知识远超过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部分。因此,非正式学习是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非正式学习,终身学习就难以实现。

三、非正式学习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实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得学习无处不在,时刻与我们相伴,非正式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能够与人们的各种生活经历交织在一起,与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某些角色融合在一起。

非正式学习将我们在生活中自然地拼合成一个完整的人,使其作为有生活灵性的个体成长,非正式学习还能够使个体不断的有能力面对我们一生中所要完成的各种社会角色,在与他人及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地填充自己,通过非正式学习来认识到真实的他人、社会,并且在个人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历程的交错坐标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和解放自我。非正式学习使得这些存在于各个时空内的多元诉求有可能呈现和表达,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从而使学习型社会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地构建,有了这样的内部联通、互动机制,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

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想把自己变得更好,这就会成为某种学习的动力。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人的发展和需要具有多样性,这种发展的多样性并不是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就能满足的,而要依靠贯穿于其生活中的各种学习来实现,由此可见,非正式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7.

[2](美)雪伦·B·梅瑞安编.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2.

[3]朱琳.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

[4]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学习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

[5]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8,(10).

[6]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7]李远芳,高志敏.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成人教育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

[8]邢蕾.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