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宇烽
我理解的理想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种高效课堂,是能够让最多的学生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解决本课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语文能力获得最大化提升的课堂。只有能实实在在解决学生真正需求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因此让语文课堂的身躯“瘦”起来,才能更好地向高效的课堂教学进发,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理想课堂。
(一)聚焦在热点 问题先“瘦身”
案例1: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
师:通过上节课我们有了以下课堂存疑,出示(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为何只有杰奎琳成功地移走了蜡烛?)请同学们先认真自学,再分组讨论。
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他们弄不明白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思维含量,能够统领全文,支撑整节课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
结果在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板书、联系全文认识到“半截蜡烛”是全文的主线,在老师的点拨下更感受到这小小的半截蜡烛中藏着杰奎琳一家对祖国的热爱。第二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将杰奎琳和母亲、哥哥进行了对比,发现杰奎琳不仅像母亲、哥哥一样勇敢、机智、冷静,而且更善于总结失败的原因,寻求更好的方法。
聚焦在这样的“热点”是将时间用在刀刃上,即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本课最需解决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当然这需要老师更好地整合课文,更清楚地了解学生,以主问题的形式聚焦到教材的关键点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驭繁就简打造高效的课堂。
(二)关注真需要 合作也“瘦身”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因此合作学习不能泛滥,应当建立在课堂、学生真实需要的基础上。
1.小组合作是基于学习需要的真实合作;
如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中,声音怎么是香的呢?歌谣怎么会长出来的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真实需要,可以合作交流。
2.小组合作是基于核心问题的深度合作;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指向文本主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问题。比如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中,为何开篇用这么多笔墨写黄河和羊皮筏子?(对比、反衬)《番茄太阳》中,“番茄太阳”究竟指什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写爱因斯坦为什么不选择他那些丰功伟绩来写,而选择这样一个故事呢?这些问题富有思维含量,是解读全文的支点,直指语言文字运用,可以合作交流。
3.小组合作是基于年段的梯度合作;
不同年段的孩子学习能力不同,合作的方式、要求应有所不同,关注到这一点才是关注到了学生合作的真实需要。如一年级的学生合作是这样进行的,苏教版第二册《春到梅花山》中:师启发这么多鲜艳的梅花挨在一起开在小山上,一大片一大片的映着蓝天,远看就像什么?(片片彩云)仔细看看图(出示图片),描绘一下。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六年级学生合作方式和要求则截然不同,如苏教版十二册《半截蜡烛》中合作要求是:
(1)请默读课文3-7小节,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军周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语句划出来。
(2)读读想想,在感受最深的词语下加点,简要批注。
(3)在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4.小组合作是基于个体静心自学之上的合作。
赞可夫在其教育名著《和教师的谈话》中曾谈到:“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体验、尝试,才会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发展与创新。如果越过自学直接合作,就会造成部分好孩子一言堂的情况,合作学习也不会扎实深入。
感悟文本的要义靠的是思维,思维只有在静谧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字样而变得更加灵活。思维凭借的是文本,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静心揣摩、体会。语文课该静则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问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三)抓实读和写 训练要“瘦身”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我们必须关注表达、关注谋篇布局、关注言语、关注运用。如果每节课都有扎实的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提升呢?于是,老师们便绞尽脑汁不仅抓重点词句灵活扩展、还依课文主题巧妙开发,充分做到了课内外结合。
可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选取的读写结合点往往太多,课堂时间又很有限,反而使训练不扎实、不丰厚。只有精选训练点,并将训练引向深入,这样读写训练才会更加扎实。
(四)巧用练习集 作业要“瘦身”
现在的孩子作业负担很重,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减负”,不必的作业不做,必须的作业要巧做,将课内、课外时间紧密结合。学生的校本作业上的许多作业正是课上的重难点,甚至和我们的读写结合点不谋而合,我们在授课时可以和课堂教学结合,顺势解决。课前翻翻学生的校本作业,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这样学生完成的作业正确率也一定高。
让语文课堂“瘦身”,不仅解放了学生,为学生“减负”,也是在解放我们自己,为自己“减负”,大家是不是愿意去试一试呢?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