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飞琴
背景描述:学校举行青年教师好课赛,形式是同课异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这节课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年轻教师们突破教材,创意新生,用“原创”的练习来诠释对教材的把握,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有一位教师的一幅图运用的恰当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好处,为整节课“增色”不少。让我们来回顾这一精彩瞬间。
教学片断:
认识二分之一 ……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和其它练习……
出示图:图中的大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九份,你能想到那些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我能想到九分之一
师:涂色部分是谁的九分之一?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学生指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大正方形的九分之一)
师:你还能看出几分之一?
生:我能看出四分之一。
师很惊奇的说:是吗?上来指一指谁是谁的四分之一?(学生指出涂色部分占左上部分小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教师表扬:可以看到这个小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四分,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四分之一还有不同的指法吗?谁再上来指一指?
师:既然能看出四分之一,你还能看出其它的几分之一吗?
生:涂色部分可以看成是这部分的六分之一。(学生指一指)
师:同学们你能把你找到的六分之一指给同桌看一看吗?
…………
生:老师我还能找到三分之一。
生:我还能看出二分之一
生:我能看出五分之一
…… ……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二分之一到九分之一学生都说了出来,并相对地指了出来,课堂一下子成了思维的“竞技场”。
案例分析:
这节课是三年级的《认识分数》,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因此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产生过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十分重要。此练习将练习的意义有效延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此练习是原创设计,虽然是一幅常见的图,但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深层次挖掘教学资源,很好的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效地实现了“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教学追求。
2.此练习开放性较强,学生参与面广,有共同交流的合作,有完整数学语言的表达,在课的结束部分再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此练习思维含量较高,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得到了“质”的提升。这个练习的设计与其说是检验学生对几分之一意义的理解,倒不如说是逆向思维,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推向深刻。学生在以后的分数学习过程中,单位“1”寻找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此练习教师不仅有效地把“将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这一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而且通过不同的几分之一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分数分子与分母的相对性。
理性反思:
众所周知,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材料”或“资源”,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全面透彻地研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认为,现今的教师不仅要有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的能力,更要有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能力。
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对象。由于教材的编写者都是一些丰富教学经验、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因此教材的编写是符合全国这一年龄层次学生普遍的特点,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借鉴参考课程标准,依据教材的编排来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常常是最经济、最便利的做法。但我认为其中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实际状况,结合自身有利的教学条件和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合理、准确解读教材的方法,走出解读教材过程中出现的表面化、形式化、成人化、偏离学科本质等误区,从教材双向(纵向与横向)的整体编写体系,从学生“三维”目标的长远发展,从体现过程、突出数学本质等视角“直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学科含义和作用。
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增加或更换一些素材便成了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深入理解教材,从而创造地使用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需要树立的教材观。
当教师们从“死心”“安心”地教教材走向“潜心”“精心”用教材,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十分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柘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