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文本阅读,读什么

  • 投稿止水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890次
  • 评分4
  • 76
  • 0

党金红

利用文本阅读提高语文能力,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知、积累、并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必须肩负的使命。文本阅读,读什么?我把学生阅读中碰到的问题分成18个项目,分别是:1.词义的理解、辨析;2.词法的理解;3.句子含义的理解;4.句子结构的理解;5.句子关系的理解;6.句子技巧的理解;7.错句、病句的鉴别;8.课文局部内容的保持;9.文言文断句;10.文言文实、虚词的理解;11.文言文句子的理解;12.文章局部内容字面性理解;13.文章局部内容推断性理解;14.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15.文章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理解;16.对文章的评价;17.阅读获得的新知识的运用;18.快速阅读的理解与保持。针对问题,我认为文本阅读宜从六个方面人手。

一、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么点明中心事件,要么交待行文线索,要么指出主要人物,要么揭示中心思想。读题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余秋雨的《信客》,从题目“信”人手,就不难感知文中“信客”一语双关:一方面,信客是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在孤独寂寞中传递着他人的幽怨与牵挂,是一名信息传递者;另一方面,信客挑着一担担的眼泪,踏破一季季的风尘,擎着悲苦,饮着风霜,看透繁华,望穿哀怨,把“信”送到千家万户,是一名诚信的传播者,他教会人们如何写一个大写的“人”字。解释题目,一下子让我们对信客有了立体的感受,作者写作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

二、读字调

关键字词常常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读者若能抓住关键字词,不仅对理解文章、体会情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挖掘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口技》一文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字研读,发现全文以“善”而起,着力刻画如何之“善”,结尾呼应“善”。“善”字一线贯之,不愧为全文的“眼睛”。

三、读句子

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是文章的筋脉、灵魂。从句子人手阅读文本,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总句人手。有的文章,开头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总起句,这是我们对话切入的最佳点,因为这类句子或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或揭示文意,点明中心。

2.从中心句人手。文章中有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些句子语言隽永、含义深刻、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景色美好,使得追求世俗名利的人,心灵沉静下来,忘却世俗社会的牵挂,沉醉到大自然中。理解了这个中心句,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就容易多了。

3.从抒情句人手。抒情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抒情句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走进抒情句也就走进文章(作者)的情感世界。

4.从总括句人手。许多文章在结尾都有这样那样的引领之言,结穴之语,或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或呼应首尾,突出中心。如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结尾写道:“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总结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总纲,既呼应题目,又对前文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了高度的总结和评价。

四、读重点段

重点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能集中表达文章的中心。从重点段人手,反复品味、仔细推敲,不仅能明了作者意图,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而且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融。

五、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感人之处,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细节描写不仅能体现艺术的真实,而且能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故事情节,表现作品主题。从文本的细节切入,可以有“以一当十”的功效。如都德《最后一课》结尾写道:“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从韩麦尔先生的“呆”“靠”“做手势”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因亡国而痛苦的心情是多么强烈、逼真!他没有勇气说“散学了”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的说出,意味着与祖国语言告别,他没有勇气再看自己的学生和那些听课的镇上人,因为他们从此就要遭受亡国之苦了。他痛苦极了,只能以一个无力的、不情愿的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这个细节,真实地表达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六、读空白

“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发现了创作空白,就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如冯骥才《俗世奇人泥人张》一文最大的空白就是对泥人张没有一处外貌描写,他的眼睛大不大?眉毛浓不浓?手是不是特有的艺人的手?什么都没有写。所以,这就让我们想象泥人张到底是什么样的奇人,从而吸引读者挖掘泥人张的精神内核。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