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珍
《民主决策》这一框题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几种方式,我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创设最有效的情景让学生去体会,以小见大,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在这一堂课中,我设计的主题是“无锡建设轨道交通”,分了四个有前后顺序的情景问题:乘车难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一轨道交通站点分布问题一票价问题,分别对应: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一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一开始,老的备课思路是根据理论点找事例,所以,四个理论点我就找了对应的很多材料。看起来好像一堂课的内容很充实,实质上这些材料能怎么证明理论、能在学生心中留下多少印象,都值得商榷。很多材料摆在面前,我知道一定要筛选,选择最适合教学内容的事例。关于选材,我结合这堂课的实践,觉得应该有如下要求。
一、符合典型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但是,在筛选过程中,我们要选的是材料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材料。在讨论社会听证制度时,我们讨论与会代表问题,谈到为什么要请出租车司机代表。这一材料既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否全面,又能联系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部分的理论知识,可以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的技巧。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典型性。
二、符合生动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联想。一般来讲,越生动越能发挥作用。正式上课之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老师自己当记者,对同学进行采访,主题是“你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来上学?”这段视频因为是学生认识的老师和学生为主角,内容又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所以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放在导入部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引出了课堂讨论的主题,为后面的讨论做好了铺垫。
三、符合贴近性要求
选材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现在学生的阅读面很广,他们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是,学生知道的、熟知的东西并不代表他们会从教学要求的角度去分析。我们要做的是从一个新的教学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事例材料。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中又能发现不一样的观点,这既激发了学生的亲近感,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发散思考。在讲授“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讨论“无锡在哪些地方设立了站点”呢?在讨论的时候提醒学生可以从购物、旅游、经济发展、交通网络这四个角度去考虑。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站点分布,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分布并不能全面理解。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讲解,学生更好地从不同角度理解政府决策,学会从大局、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理解决策,从而也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并且,从公示中,学生也学会了寻找更多深层次的信息,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解决问题。
四、符合时代性要求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要吸引学生,事例不仅要生动,还要体现时代性。学生对实事热点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政治教师更应该在课程中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运用富有时代性特点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教师讲课也将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我们培养的是具有时代观念的学生,材料的时代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用的要求。这堂课我讨论的主题就是“无锡建设轨道交通”,这一事例是现在无锡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很有兴趣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政治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参与政治的好习惯。
五、符合实践性要求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讲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参与的过程。认真听讲是学生静态的参与,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动态的参与。动态参与需要教师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材料。这时,教师运用的材料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在课堂外也要让学生有参与的空间和延伸性。在讨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一部分时,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将公民的意见传递给决策机关呢?”学生发言踊跃,因为生活的经验让他们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如市长热线、消费者协会电话、无锡二泉网网址,等等。加上教师其他方式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些方式加深了印象,达到了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达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总之,一堂好的政治课不能只有事例和事例的讲解,对理论的阐释也不容忽视。从情境出发,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导到书本理论。一是回归书本,让学生充分利用书本,重视书本;二是回归板书,加深印象。将有效事例和书本、板书结合起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政治常识,教师也从中培养学生用政治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