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花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学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不断充实甚至改编教材内容,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全过程,感悟内在的数学思想,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会“学数学”。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第一课时,活用教材,创设了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与理解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活动一: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两个装上水的容器,让学生往容器中分别放人大小不同的石块并观察水位的变化。活动二:老师一手拿一块土豆,一手拿一块石头,两物体体积大小相似,让每个学习小组设计能比较出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案并动手实践。活动三:捏橡皮泥,让学生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感悟同一物体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性质。活动四:让学生设计出能辨别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水杯谁装的水更多的可行方案,老师当场演示。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刻板的知识传授,呈现得灵动而鲜活,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实践操作—一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手做”,在操作中体验。通过实践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叶老师、小玲家、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叶老师家离学校672米,小玲家离学校250米。叶老师家离小玲家有多远?有几种情况?”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再加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被这一长串的“问题”搞晕了,结果是他们难以用语言将解题思路说出,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直接放空。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们用学具在桌面上摆一摆,再在本子上动手画一画,把抽象的文字语言变成直观的图形,理清三者间的关系,学生从图中便一目了然。叶老师到小玲家的距离有两种情况:在学校的同一侧时,距离为422米,在学校的两侧时距离为922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共同发展。例如,教学二年级《东南西北》时,我结合学生实际,首先让学生在教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就坐,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怎样辨别方向的,然后请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位各有什么。接着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方位知识。如:请坐在教室东边的同学一起拍拍手;请坐在教室西边的同学一起跺跺脚;请坐在教室南边的同学一起伸伸腰;请坐在教室北边的同学一起拍拍肩。紧接着再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设计方向板。学生互相合作,在课堂中形成互动的活跃气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以提炼,学生兴趣浓厚,数学知识就在说与玩中得以吸收与消化。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际。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和收集生活中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现象和实物。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自行车等车辆的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学习了利息之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率,做家长的小参谋,算算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这些生活应用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生活例子”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又由具体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教师也应当深入到学生的体验中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经验获取过程,历经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们共同分享,与学生们共同“体验”。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干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