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播种快乐收获成长

  • 投稿礼部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95次
  • 评分4
  • 94
  • 0

——对“种植”课程实施的所思所感

解萌

2014年7月结束了研究生学习,我步入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实验一小的一名教师。主要执教科学课程,同时也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为青年教师搭设了成长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生活教人,文化育人”,加之校园内的文化资源——青青菜园,我向校领导大胆建议开设有关种植的校本课程,并将实施方案与学校沟通,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于是种植课程被纳入到了学校参与的北京市中小学课程创新实验“遨游计划项目”中。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实施过程却充满了挑战,回顾过去一个多学期的“种植”时光,“痛”并“快乐”着。

一、播种篇——在实践中解读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校按照自愿报名走班制的方式“招收”学生,并按两个学段,即中学段(三四年级)与高学段(五六年级)来实施校本课程。种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要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这就涉及分组结队的问题,考虑到这是一个新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同学之间并不了解,我本着自愿结队的大原则,制定了两点要求:其一,组建的小队成员中要涉及到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其二,组建的小队成员中既要有男生也要有女生。虽说只是两点要求,但却花了我不少的心思。首先,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必然不同,这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必修内容,因此小队内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可以作为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资源,类似“大手拉小手的结对子”;另外,男女生在性格和处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利用。比如女生做事比较细心,而男生大多敢想敢于,利用这种差异相互影响,在活动中学会欣赏异性同学的优秀品质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收获。

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备课的前提。但理论只是我们了解学生的拐杖,实践才是解读学生真实情况的载体。种植课程的开展奏响了我解读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序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表现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进度与策略,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耕作篇——融学科课程充盈教学的内容

考虑到校本课程内容的取材源于生活这一初衷,规划种植的内容为常见的蔬菜,包括菠菜、油菜和樱桃萝卜。除了让学生参与田间地头的种植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外,我还安排了一项例行活动——撰写植物观察记录,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记录中感受植物的成长与生命的可贵。观察记录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似乎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所观察到的信息以更加真实的手段展现出来,虽说是图文并茂,但真正做到又岂非易事。这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每次活动我都安排学生耐下心来认真观察,并做到及时指导。利用大量时间进行记录单的展示与评价,充分发挥优秀“作品”的教育资源。一个月下来,每名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使他们更加趋于优秀。

种植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将有关科学课程中的知识进行温习或扩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植物的叶,学生在科学课巾学习了子叶与真叶,在观察植物时,安排“眼力大比拼”,请学生亲自观察自己种植的实物,指出哪片是真叶,哪片是子叶。又如科学课中只认识了叶片的结构,在种植课程的理论部分,我适时引入了认识叶片的叶形与叶缘,丰富了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的叶的了解。学生通过认识色彩斑斓的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我顺势安排学生进行树叶贴画的制作,而这又与美术课程息息相关,色彩的搭配、构图的排版等,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造与展示的平台。不仅如此,学生将自己在种植实践中的体验与感受作为素材运用到了语文作文的写作中,使作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为文字中满载着他们的真情实感。而我也及时调整了方案,增加了种植日志活动,希望学生能将每日的感受记录下来,点滴间丰富对生命的尊重。

三、收获篇——知行合一感受成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即是拆除学校与生活之间的高墙,让学生的学习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而这与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生活教人”不谋而合。种植课程实施三个多月以来,以活动为载体,学生见证了一粒种子的成长过程,体会到了从种子变成美味蔬菜的过程中农民伯伯付出的辛苦,懂得了尊重劳动者与奉献者,而这正是生活本身带给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创造了机会,从播种时的翻土整地、到育苗管理,再到展示种植记录和感受果实成熟时的喜悦,每名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享意识在活动中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事实上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种植课程为久居都市、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的孩子们带来了亲近泥土的机会,活动开展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学生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激情嫁接,也是知与行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