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身边素材丰富历史课堂
马建虎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学习的途径也千差万别。如何让历史课堂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充分利用我们身边、周围的历史素材,诸如地方史、新闻时事、历史影片等进行教学,感受真实的历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从中学生可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历史,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这样学习历史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把地方史引入历史课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史都非常熟悉,让乡土历史进入历史课堂,学生非常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在我的教学中,常把家乡史(我的家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引入课堂。例如讲到丝绸之路、西汉与匈奴关系时,就结合永登最早的历史名称“令居”的来历进行讲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派骠骑大将霍去病统兵出陇西,“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令居即永登古名),从此永登正式纳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再如我讲授《鸦片战争》一课说到林则徐时,就应用了《永登县志》资料,1842年林则徐自兰州境内起程,行70里,宿于苦水驿,在红城驿(今红城镇)进午餐。应当地官民请求,林则徐题写了“善民福地”的匾额。宿于南大通(今大同镇),到(永登)县城吃饭。乡土历史的引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把新闻时事引入历史课堂
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时事,今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热点时事与历史密不可分。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热点时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例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随着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田园的宁静,大地“崩裂”,草地被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场地中央拔地而起,将观众带入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我把这个内容设计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情景导入,收到很好的效果。还有如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人文历史》等杂志刊出了很多关于甲午战争新的研究成果,克里米亚危机引发的俄罗斯历史争议,我都尽可能放进课堂,强化历史课堂的现实感。历史教师可适当运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古今…‘比较中外”,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思考人类的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把影视作品合理引入历史课堂
影视资料是一种集视听效果于一体,能通过声音和影像把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生动、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资源。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好奇心强,对于新事物、新方法和新手段比较感兴趣,吸收也比较快。例如,在《巴黎和会》一课的教学中,我截取了电影《我的1919》(根据顾维钧的回忆录拍摄)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演讲片段,中国要求的正义与列强对中国权益的践踏形成鲜明对比。这段视频对学生的震撼很大,情绪感染强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再如《建党伟业》中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等内容可以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用;《大国崛起》的很多内容可以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料是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是形、事、图、文的完美结合,能达到让“学生喜欢历史,更喜欢历史课”的效果。
但是,教师在应用影视资料时须谨慎。部分学生把历史穿越剧、戏说历史、历史演义等文艺影视当作历史的真实、教师要帮助学生去甄别。影视史料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法反映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但文艺影视作品多存在虚构、夸大的成分,不能同历史的真实划等号。只有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才能让其服务教学。
四、把“历史遗迹”印象拉入历史课堂
历史遗迹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具有形象直观性,中学课本选取了其中部分人们熟知的文化遗址和一些古建筑图片。为了让我的课堂更生动,我经常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搜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到北京我拍到了圆明园遗址的许多相片,尽管课本上、网络上也有相关图片,但学生看到我的作品时显然更感兴趣,再根据导游介绍,我设置了“有人要重修圆明园,你如何看待?”的问题,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到西安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宏伟的历史见证,心中无限感慨。参观完了兵马俑,外边小摊随处可见兵马俑小饰品,我带了很多,回来后我把它们放进课堂,配合教学,让学生更具体、更真切地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教学效果很好。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如果能把历史学习和身边现实素材利用我们的智慧串联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精彩、更丰富。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