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凤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助推器,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能。
一、教师随机点拨,让问题“活”起来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充满灵性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及时点拨。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讲解完第N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教师不用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到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一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二、借助情境,让课堂因“问”满堂生辉
课堂提问,如果设置谐趣的情境,或提供有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都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思维背景。课文《美丽的公鸡》的第一幅彩图,画的是公鸡自以为很美丽,得意洋洋的样子;第六幅彩图,画的是公鸡打鸣,帮助人们做事的样子。教学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把这两幅彩图联系起来,组成新的情境设问:“看第一幅图和第六幅图,比一比,想一想,哪一幅图的公鸡美?为什么?”引导学生评价公鸡的行为,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设问,结合画面的形象,更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分析比较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提问,如水中投石,妙问连珠,将使教学满堂生辉。
三、把握提“问”的度,让“问”彰显效益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还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几个“度”。第一,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中,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思维所能达到的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第二,适宜的广度。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突出重点,还要做到灵活把握,切忌面面俱到。如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理解,难以突破。第三,合理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如教学《月光曲》一课,课文重点部分应放在贝多芬听兄妹俩谈话一段,即课文的第三段,兄妹对话感人肺腑。在阅读这段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人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妹妹是“随便说说”吗?2、妹妹为什么要对静哥说“随便说说”?3、从妹妹的“随便说说”中,你会对她如何评价?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到“随便说说”,你会怎么想?怎样做?这些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所蕴含的知识面既大又广,直人中心。
四、课堂提问重在实效,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一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
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A: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B: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第一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维护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比较大的,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更准确的答案。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新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