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活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全面改进农村学校德育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389次
  • 评分4
  • 15
  • 0

本刊特约评论员 黄先梅

我们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教育主管部门是这样要求的,学校本身也在向这个目标努力,但是往往在执行上偏离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道德教育革新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住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的承续性关联,在此基础上能动地适应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农村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可用儒家思想来改进农村学校德育

1.用礼仪做新德育。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周礼》,以“克己复礼”为任,极力推行礼仪。“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中还说:“礼,敬而已矣。”礼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儒家把“敬”的存养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起来。小而言之,衣衫不整、语言粗鄙、散漫怠惰、玩世不恭,都是内心不敬的直接体现;大而言之,要把敬贯彻在对事业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贞之上。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样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顺于你了。孔子用这句话说出了礼的力量:可以天下归心于你。礼在人际关系中就是有归心的力量。

因此,如果在传承传统礼仪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在学校里增设一门礼仪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设不同的学习内容,并且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这种文化的渗透,学了可以用,用了有收获,有提高,让学生们为人处世更干练一些,更丰富一些,更高雅一些,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个人素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就能肩负起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会、国家和人类、当代和后代的责任,就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用学科做巧德育。孔子作为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前,在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也有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课程改革中将各学科教学变成与学生道德学习同在的一种活动。但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受各学科的特点限制,或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教师只是精心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知识的传授,很少去探寻所授内容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性,更加难于去认真思考将这些道德点如何加以实施,从而达到最撼动人心的育人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评价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求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挖掘教育资源;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与道德学习同在;三是德育评价必须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四是道德学习必须对学生起到触动作用。这样,一改过去传统的重智偏德、德智分家、高分低德的现象,从而做到了老子所要求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坚持以人为本,遵行教育规律,合理配置资源,调动积极因素,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3.用生活做实德育。孔子在待人处事之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首先,自己不喜欢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譬如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不要理所当然地要别人来做,只挑自己喜欢的不管他人感受。其次,对自己来说没有价值的东西在赠与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别人真的是需求者,也不能真的把自己看成是给予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好像在施舍他人似的,而要询问他人是否需要。

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的,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也不懂得体谅他人,只想自己所需要的,从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他们,让他们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增强他们的个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