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俊杰
【摘要】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自利经济人,而陶永谊代之以互利道德人。资本存量向资本流量转换到极限时,政府出台的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导致市场反向运动。很多经济学家作为市场的旁观者武断而错误地预期价格运行的轨迹,而互利空间的最大化足以使所有利益参与方从中获利。价格波动并不总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价格波动反映的交换比率波动达到极端就会突破重置成本。政府要坚持宏观调控,将价格的波动范围控制在互利空间的公平域之内。基于自利经济人批判,陶永谊总结了西方经济学的十大谬误。陶永谊代表作《互利:经济的逻辑》有力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包括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陶永谊;经济学;范式革命;自利;互利
【作者简介】陈俊杰,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学而优则商又商而优则学的独立经济学者陶永谊认为,传统的自利经济学一直在误导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互利并不否定自利,因为自利是互利的一部分。陶永谊所谓的互利空间是个随交换比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弹性空间,不存在我多分了你就少分了的问题,互利足以形成正反馈而促成效率更高的正和博弈。①
一、西方经济学假定的自利经济人像个稻草人
陶永谊反对将西方经济学简化为自利、看不见的手与个人利益最大化,质疑其基本范式从个体本位的方法论框架引申出来,以单独的自利经济人为最基本的经济分析单元,以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为经济活动的原生动力,从个人的逐利行为中推导整个市场的变化,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的初始分歧恰恰是自利经济人的基本假定。西方经济学编撰教科书,通常一开篇就要画出图1。
图中的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两条曲线相交的点为均衡点。西方经济学论证中间那个均衡点是存在的,但陶永谊认为这个图中不该只有一个生产者、一种商品与一种商品价格,因为商品经济要有交换,生产者的生产性需求与消费性需求在图中没有反映。如果加进生产者需求,比如贷款到期了,厂商作为生产者会否低价卖掉自己的产品。又比如我有一套房子,一旦发现一个回报率高于房屋租金收益的投资项目,尽管现在房价很低,我也会卖掉它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如果没有生产者需求,你尽可认为价格升高后生产者才会增加供给,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加入生产者需求,无论生产性需求还是消费性需求,这个图就不能这么画了。图中没有时间坐标,而均衡点的实现却要靠时间区隔与供求双方的反复博弈。如果加入时间坐标,那么这条线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线?图2的意义由此而被改变。
图2所示的互利经济学模型本身并不否定自利,因为互利的标准也是个人利益。互利是除了自己利益以外还有合作方的利益。实业家都知道,所有可成交的价格是双方都认可的价格,厂商生产的东西不符合客户的利益则不可能成交,不管你想不想互利都必须按这个要求来,没有互利的前提则不能算自己的账。厂商生产商品时能不考虑客户的偏好、需求与承受能力吗?厂商只顾自己早晚会碰壁。成功的厂商都懂得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单边利益扩张的边界,互利则是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平衡,既让客户接受厂商的产品,厂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赚到钱。互利含有退让的余地,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里找不到妥协空间。就算不得已妥协,有没有边界,陶永谊认为,只有在互利经济学模型里才能找到这个边界。
劳方与资方、民众与政府之间都有分工,中国过去的主流意识形态无论左右都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其实,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中谁都离不开谁。商品经济能容纳的自利是同时给别人带来好处的自利,市场经济容忍的自利不包括贪污、腐败、假冒伪劣、毒牛奶、地沟油。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也无法约束上述现象,仅靠市场调节来惩罚,即使喝成大头娃娃充其量也是不买这些产品,而厂商赚得盆满钵满后还能转而生产别的产品。连亚当·斯密晚年所著《道德情操论》也呼吁建立商业道德,这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②
二、大宗商品最高位需求量最小之假定修正
如果图1这条线是过去实际发生的线,假定股市从6000 点跌到2000 点,是不是像西方经济学假定的那样会从高位一点点下去而越低就买得越多呢?市场投资者多数都会后悔自己买早了,通常是越往下越不敢买,股票跌到最低点时市场最黑暗,很多股民发誓再也不进股市,敢买的是最少的,并不是价格越低买的越多。所有大宗商品都是地量地价天量天价,反而是商品位于最高位时需求量与成交量最大、买得最多,与西方经济学的假定恰恰相反。无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还是消费品市场,所有的市场都不例外。如果是现在的线, 假定股市从6000 点跌到2000点,事实上在这个点上你不可能知道该不该买与买多少。
日本、美国与中国的积重难返的楼市泡沫一再证明,涨价催生更乐观预期而吸引更多存量转化为流量。图3 供给曲线针对的是生产性需求,生产成本的上涨超过产品价格的上涨时,生产者不可能增加供给,从交换的角度看这条线不可能成立。假定成本不变,生产者无限增加供给无需价格上升。只要不变的成本与不变的价格之间有利润空间,生产者就会无限扩大生产,详情参见图4。有利润空间且固定, 生产者就会增加供给,成本不变则增加供给无需价格上升。
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描绘,图5有双纵轴,价格与数量并行,价格上升时交换的数量也在同步增加,此即资本的存量与流量的转换。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在多数情况下同向而行而不是相对而行,即上涨时供给量与需求量同时上涨,但只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就会上升;当价格下跌时,供给量与需求量同步下跌,只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行。二者相交的点S=D 不是均衡点,而是转折点(参见图中S=D 之处)。楼市实践证明,市场价格会自我实现。涨价产生赚钱效应后会吸引更多存量(比如银行的存款、国债、债券或房地产的资金) 转移到资本市场,存量变成流量。价格上升过程本身会形成更为乐观的预期,吸引更多的存量转化为流量,导致越涨价交换越扩张。
三、从自利经济人到互利道德人的经济学范式革命
很多经济学家并未进入市场却一再错误地预期价格运行的轨迹,说到底都是分析范式出了问题。西方经济学讲个体本位,以独立的个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所以在推理时难免引出一系列逻辑悖论。资本市场实现最大化的方式是基于个体本位在最低价买入而在最高价卖出,放到交换系统中,在最低价买入时则要有傻瓜在最低价卖给你,在最高价卖出时一定有倒霉蛋在高位接你的盘,你的最大化收益要以别人收益的最小化为代价,这显然不可能成为一条普适法则。
如果涨价的行情跨年度,投资者赚钱效应会增加消费而改善一部分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上市公司通常都有交叉持股,股价上涨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收益,从而形成进一步的涨价动力,此即自我实现。股价不可能无限上升,这个转折点会在什么地方?当资本存量向资本流量转换到极限时,如果政府出台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那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就会反向运动,每次上升都会被更多的抛盘打下来,高点一个比一个高,低点也一个比一个低。股票赔钱了,投资者的消费也会受到影响,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自然也不会好看,由此形成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直到资本流量向存量的转变达到极限,买入量最终超过卖出量,市场才会止跌。所有的走势都是过头的,不是涨过头就是跌过头而不会向均衡点收敛。股票市场自产生以来都是大起大落,楼市等大宗商品市场与其他初级消费品市场亦然。
将经济学范式简化到失去基本要素则难免失真,添加过多次要因素则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其基本范式至少要有两个生产者、两种商品,还要有至少两种商品的价格,如此才能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交换单位,在这个范式里不难看出商品交换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详情参见图6)。
图6左下方与右上方的两个小方块是无分工的双方自给自足时的生产效率,分工后的技术改进与效率提高导致比各自单干更高的效率,由此形成互利空间,双方通过分工提高效率,再通过交换分享该效率,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无此前提则一切交换无从谈起。如果交换比率超越互利边界(比如图6中上下两头的黑线) 则属于重置成本,如果按交换比率交换而受害一方认为交换不如自己生产,那么交换就会夭折。图6中中间两条线可称为公平底线,行为学实验的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式博弈、讨价还价式博弈与完全民主式博弈皆可找到各自的边界。
西方经济学强调个体本位只有一维向量、一个坐标,那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难免一个人利益扩张的边界与另外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边界相冲突,最后演变成囚徒困境与斗鸡博弈。囚徒困境是大家都选择背叛,根据理性原则与自利原则,理性经济人的占优策略是永远选择背叛,最后结局只能是双输。
要互利就要合作,阿克塞尔罗德用囚徒悖论模式设计了一个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支付矩阵,邀请博弈论专家找到这个博弈“锦标赛”中使能收到的总支付最大的策略。拉波波特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在连续三次竞赛中胜出,即第一回合选择“合作”,然后每个回合都重复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可赢得生存优势的策略由此至少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善良,即永远不首先背叛,这显然不同于利益最大化假定下的占优策略(连续背叛);二是宽恕,即乐意忘记对方过去的错误,一旦对方改过即以合作相待;三是不嫉妒,即别人与你赚的一样多时,你仍然要很高兴。这对决策主体的要求就不仅是自利那么简单了,西方经济学的完全自利原则显然不是好的生存策略。欧奇斯与罗斯的最后通牒试验分出8 个试验小组,其中4个偏向自利的小组平均收入最低,自利的交换当事人因此被淘汰。
陶永谊的互利空间其实是个弹性空间,会随交换比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分配比例合理,互利空间会扩大。互利空间不是一块固定的蛋糕,并不存在零和博弈问题。互利足以形成正反馈而带来更高的效率,使互利空间扩大而每个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利,此即互利空间的正和博弈(图7表示互利空间值与分配比例的对应关系)。陶永谊更强调如何找到互利空间的最大化,直至所有利益参与方在互利空间中占有份额实现正增长。经济现实中不乏例证,比如棚户区改造、劳资关系与体制改革等。现实冲突的结局更多是互利解决,即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此前提下,实现互利空间的最大化更应是政府决策追求的目标。
四、回归互利空间足以优化政府经济决策
西方经济学面对价格波动强调的往往是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买与卖),但从交换的角度看,价格波动实际上是交换比率的波动。比如,猪肉价格上升而其他价格不变意味着用其他商品与猪肉交换的比率发生了变化。从图8的二元模型不难看出所有价格波动的含义及其边界何在,即一旦价格波动反映的交换比率的波动走向极端就会突破商品交换的重置成本,也就是分工的重置成本。
分工的重置成本意味着如果我与你交换还不如自己生产划算,大量生产要素就会向价格虚高的产品生产领域流入。要素跨部门无序转移的后果,一是追加成本的假性产能过剩,二是产品生产出来后价格一路下跌。烂掉的大蒜与无限期空置的鬼城都会造成大量的无效投入,价格波动并非总能让资源有效配置,而厂商的选择是有成本的。假定食品价格是均衡价格,平均每年有40%的粮食被浪费,则生产出来的东西要想与需求对接、让需求方不感到短缺就要多生产40%,这个部分就是被浪费的部分,遑论价格走到极端时被淹没的无效投入了。
西方经济学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争论始终没弄清二者的边界,市场的价格引导作用未必都是正面引导,误导政府则是常事。图9回归互利空间图形模型足以反映政府作用的边界,即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将价格的波动范围控制在互利空间的公平域之内,控制交换比率的波动。陶永谊的互利空间二元结构反映了商品经济交换的本质,确定了可靠的基本范式即可从中推出更多的分析范式,进而演化出多元模型。恰如西方经济学家马歇尔强调的那样,用好演绎法的关键是经济学假定的起点一定要正确。盖楼要选对地基,楼市泡沫危机同理。
五、基于自利经济人批判的西方经济学十大谬误
西方经济学放松金融管制的论调背后隐藏着一种经济学理念,即交易当事人完全有能力评估交易品的风险,市场供需双方会在自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自动趋向于均衡,只要完全市场化,经济领域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然而,失去束缚的华尔街吹出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次贷危机将全世界拖入深渊。2010年美国通过的金融监管法案表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并不神奇。仅靠市场调节不可能让经济自动走向均衡。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手段则像一个溺水者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救生圈却发现它是漏气的,一向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也要等着别人来救。不换和尚换不了经,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谁能补救得了?
经济危机的背后是经济理论危机,当市场与政府同时失灵时,陶永谊对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坚信不疑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若干谬误逐一批判。③
1.西方经济学主要沿着个体本位的一元结构(一个行为主体、一种商品与一种商品交换比率) 演变,但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产品主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从别的生产者那里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因此交换经济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两种不同的商品与两种不同商品的交换比率,商品经济的基本模式应是一个二元交换单元,这是正统经济学所有错误理论的源头。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如自利原则、理性原则、最大化原则、边际效用递减、完全信息与完全预期) 是由观察或内省获得的无需通过受控实验建立有效性的自明假定,④现代心理学试验则表明这些假定经不起重新检验,因为现实的社会人除了对金钱绝对收益之外还有相对收益的衡量标准,而相对收益涉及公平问题,商品经济的互利交换本质决定了交易者不可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与服务不周等都迟早会毁掉市场而让买卖双方两败俱伤。
3.西方经济学一元本位的方法论选择在分析本质是交换的商品经济时导致系统内的假定无法自洽,如边际效用递减会导致要么边际效用递减不成立要么一般均衡理论不成立的二律背反推论,而最大化(无论短期或长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也充满了自我否定的悖论,适用于特例而不属于普遍原则。
4.西方经济学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往往采用假定时空等价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回避预期误差的尴尬,或引入一个期望函数假定生产者在产品销售之前刻舟求剑地投入生产要素,二者均无法回答经济体系的自组织过程中从无到有的非线性相变时交易当事人该如何应付。即使不考虑完全预期的信息成本、决策成本与时间成本在不确定条件下可无限大,观测源与观测对象、行为者与行为目标处于同一个能量级别又会相互作用而导致自我实现与自我偏离的测不准效应。
5.西方经济学推崇的价格调节机制经常失灵,价格被投机性需求推高到行业的重置成本之上或之下时对生产要素的误导催生泡沫危机。因为投机性需求是为卖而买,忽视投机性需求、需求的层级性与具体需求的餍足点而回避需求的升级与饱和则推不出生产过剩的结论,无法对经济周期变动与次贷危机给出合理的解释,对价格形成机制因果颠倒的解释也有悖于现实世界的需求与价格的同步增减,乐观预期与悲观预期博弈导致买入量超过卖出量而推高或压低价格,供给与需求的比例决定价格,而供给与需求的比例取决于真实需求与价格的预期。
6.西方经济学所谓的边际报酬递减率与边际成本递增率忽略技术影响,二者在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与资源节约型加入技术进步因素后都将不复存在,微观领域的生产函数只有资本与劳动两个要素而看不到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宏观经济的增长模型中的技术只是常量而得出长期厂商利润为零,技术进步足以改变资本与劳动的利用效率而提高资源转换的效率,使资本量与劳动量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催生更多的产出,高精尖产品由于技术进步速率高而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不压低绝对价格也能成倍提高功能,直至突破资源瓶颈而实现高增长低通胀。
7.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假定价格波动会向均衡点收敛的前提根本不存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呈相对方向运动与实际上需求与供给的量经常呈同向运动相悖,二者相交的点是转折点,价格上升供给不一定上升,厂商照样会增加供给,需求达到餍足点后价格再下降也不能刺激消费量增加,市场交易活动中的横向同步应激反应导致自我加强的价格波动,上涨会追加上涨而下跌也会追加下跌,市场价格两极发散,资本需求触及资本存量是市场崩溃的前奏。
8.西方经济学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一元本位方法论结构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经济衰退是由于部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部分供给过剩导致服务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内部结构不协调,此时刺激总需求会推高不该刺激的房地产等行业,拯救不负责任的企业会侵蚀更该发展的行业的资源配置,周期性经济波动是由于产业结构与需求层级结构不协调,特别是支柱型企业的产品需求普及社会底层时会达到巅峰,投机性需求将这一需求进一步放大而追加通胀,政府向出问题的行业注资的救市措施只能让他们苟延残喘,效率很低且后患无穷。
9.西方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导致经济对政府支持的依赖,大量无效投入滞留在传统行业,政府为了维持就业与经济增长而透支未来的大规模举债的方式延续着这种结构失衡,久而久之则压抑经济体活力,政府负担越来越重,经济增长不足以弥补债务增长时就会形成财政、货币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凯恩斯死结”。
10.西方经济学对国际经济领域乏善可陈,仅以比较利益学说为例,此论成立的前提是两国的两种商品的生产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这个差异是个伪命题,用统一的价值尺度衡量劳动生产率差异必然在国际贸易发生前就通过生产要素的转移抚平了,如果一定要假定国内贸易不会有这个作用,那么国际贸易就更不可能有这个作用了,因此比较利益根本不存在。比较利益学说的自相矛盾之处是假定两国的生产者会在国际贸易中根据劳动量的交换转移生产要素,但在国内贸易中却不会这么做,为了论证有利益背景的观点而牺牲逻辑的操守何在?
六、陶永谊代表作《互利:经济的逻辑》述评
《互利:经济的逻辑》一书前十一章(选错地基的经济学大厦、我们在和谁交换、新古典的效用误区、我们在用什么东西生产、因果颠倒的供求法则、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最难以实现的经济理性、最大化原则可以休矣、市场在走向均衡还是走向震荡、博弈论对经济学的挑战) 批判微观经济学,后五章(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我们是否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看得见的手可以做些什么、印钞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国际贸易的是是非非) 批判宏观经济学。⑤
陶永谊在该书中重点批判西方经济学的自相矛盾,如市场能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自利原则、最大化原则、“看不见的手”、理性原则与完全信息等假定。他首先认为西方经济学逻辑演绎的基本假定不成立,从交换的二元结构中足以推出商品经济的基础不应是自利。他认为不同的投资收益与未来收益可预期自相矛盾而不可能同时成立,凯恩斯主义这种对经济波动的理解是表象性的,治标不治本而按下葫芦起了瓢。刺激经济会引发通胀,而遏制通胀又会导致经济下滑,政府如此干预经济还会导致经济体对政府的救助形成路径依赖,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而经济体的活力却日趋减弱,日积月累就会推高主权债务危机。等到所有的招数都用完了而经济仍然无法摆脱困局时,政府极有可能采取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与争相实行货币贬值都是国际贸易战的信号。
该书假定一个农民要用自己的小麦去交换别人的布匹,由此得出替代成本是二元完全竞争模型的博弈产物,竞争市场水平价格曲线并不存在,交换成本导致所谓的最佳交换比率失去意义。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每次交换都不太可能达到最佳的交换比率,对一方最佳的则对其交换对象则是最差的,价格难免偶有波动,决定价格是否公平的是交换双方产量、需求量的彼此消长与每一方的竞争结构。西方经济学假定交易当事人面对同样的价格信号会有一致的反应,但生产者的共同行为会使价格过高或过低。西方经济学又假定生产者会以固定的价格为边际收益,如果价格高于生产者的成本就加大生产,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才会停止生产,因为这时收益最大化已实现。假定那个农民提前知道明年麦子与布匹的交换比例、边际成本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浇水量与麦子产出量的关系,当增加浇水量的成本与增加麦子产量的收益相等时就会停止浇水;如果明年麦收时节别的小麦产区连降暴雨导致小麦歉收而涨价,那时多浇点水就会多赚。那个农民也不可能精确地知道浇一吨水能增加多少麦子的产量,所以只能尽量多生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学界曾急于全盘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缺乏对其恰当的根本性批判,也忽略了西方同行不绝于耳的自我批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导致多数中国经济学者对次贷危机准备不足。陶永谊的代表作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界的独立思考,从根本上批判西方经济学足以将其放回更适当的位置上。⑥该书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入手而切中要害,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原理多数是在一系列严格定义的基本假定的基础上推出的,由此引申的演绎推理建构了各种模型,不能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也是因为其经济理论模型中的基本假定不恰当。
该书前言特别提到,次贷危机被西方经济学家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与政府监管的缺失有点奇怪。过去哪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不讲自利原则与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二者不是贪婪的学术式表达?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不是能自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吗?政府监管不是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贪婪是次贷危机的祸根,而华尔街绝非现在才贪婪起来,那么建立在自利原则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是不是一开始就错了?如果连次贷危机这种重大经济事件都要借助西方经济学以外的概念去解释,中国还能对其全盘照搬吗?该书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不仅尖锐并抓住根本,而且说理充分,分析严格。该书集中批判自利这一基本假定,使陶永谊的范式革命对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建构更有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以一系列的理念与思维方式为支柱,该书则对几乎所有这些支柱提出了质疑。西方经济学家通过“放松”其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假定而发展了许多新模型,但该书对个人理性基本假定的批判与有关市场趋于均衡还是趋于震荡的讨论等都有其难以吸纳的性质。西方经济学如果接受这些批判则要放弃其基本假定,由此被迫否定其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多数基本原理而形同自杀。
西方经济学将理性行为概括为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使用的手段与追求的目标相适应、“真正”适应目标的手段在程度上“最”适应目标,而手段适应目标意味着最优行为。由于假定个体都是理性的,西方经济学将其多数原理建构在个体最优行为的基础上而靠最优数学模型描述现实,理性是所有优化数学计算的基础,无此则不可能靠优化的数学工具说明理性行为如何筹划,人类似乎时时处处都处在某种均衡之下。该书系统地论证了完全理性与均衡都不可能存在,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是人类的天性,新兴的行为经济学也说明类似行为都是非理性的。该书归纳了与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风格相近的心理学测试结论,说明经济行为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与服从权威、激情选择与事后后悔、估值偏转、跨期选择中的贴现率差异、思维定势与心理误区、偏见与判断误差等非理性。该书藉此总结非理性行为的不同模式,说明在非理性行为下投机活动如何导致市场震荡并愈发背离均衡,通过说明非理性行为而解释了西方经济学何以解释力不足。
该书分析了金融投机中的非理性行为,正是这种非理性与非均衡的行为催生了次贷危机,进而吹大了中国的楼市泡沫。西方经济学忽视这种非理性与非均衡的经济行为而丧失了预见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经济学人的盲从悲剧正在于丧失独立思考甚至不相信金融危机会逼近,该书则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思考能力的提高与走向成熟。中国现在有必要从根本上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展开批判,而且要通过进一步的辩论与比较在国内经济学界形成共识,即哪些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性批判是最恰当的,藉此才有可能建构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
注释
①从自利到互利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改变.2014-05-15.http://cul.qq.com/a/20140515/044432.htm。
② 互利与自利的区别.2014-05-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3acb40101igny.html。
③主流经济学的十大谬误.2011-11-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3acb40100z3zu.html。
④西尼尔:《统计的科学》,R·L·史密斯编《经济学方法论文集》,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62 年版,第19 页;L·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本质与意义》,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48 年版,第194 页。
⑤陶永谊:《互利:经济的逻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年版。
⑥朱绍文、左大培:《对主流经济学的致命性批判——评陶永谊的<互利:经济的逻辑>》,《经济学动态》,2011 年第8 期。
(责任编辑: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