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智
(四川省旺苍县英萃镇中心小学校628200)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添字、漏字、错字常有发生。有些学生粗心大意,计算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更为严重的是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其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好的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压抑学生的情感。
1、教师做好预习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初步探究过程,它是通过学生对学习产生需要开始,调动学生对学习进行不断的尝试。良好的预习设计,就是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从而杜绝教师把预习流于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好的预习设计成就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效果又会激发好的预习设计,如此反复,必然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教师督促好预习过程,强化学生自觉预习
有了好的计划,就得付诸行动,不然预习就会半途而废。教师是教学的管理者,是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学生的预习,教师得做好督学的工作,强化学生自觉预习的意识。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站在旁边支配学生,得与学生一起参与预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代表性的预习题展示给学生,督促学生在做题的同时,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帮助。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3、教师传授好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中既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指引,又要有详实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好的预习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设疑,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围绕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设疑。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中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信心。其次做标记,让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最后是尝试,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这样的精神,敢于去尝试,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做练习,来检查预习的效果,同时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思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3、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三、动脑多思是学习数学必备的条件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
1、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2、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
3、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时要边听边看边想,阅读数学课本时边读边思,作业时要边做边想;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习惯。
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四、完成作业是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检验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法有:
1、培养学生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在指导审题上,要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即作业书写规范化,作业订正自动化。
4、培养小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自查,用短程目标的管理,推动学生主动自查作业。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争强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五、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六、由浅入深,质疑问难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特别是对书上的新课叙述部分,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习惯,哪怕对一个词产生疑问也要提出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总之,小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小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