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 潘松梅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培养小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知数学思想有多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技能训练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意识的建立有赖于学生的反复感知和自主体验,这个过程既是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认为,可以分阶段地发展学生的自主体验,使数学思想在学生的思维中自然生长。现根据苏教版“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外在表象的有效建立,是思想和知识在头脑中成功烙印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生动而富有刺激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第一印象”,引爆学生的思维。
如在“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初始阶段,我先准备好一根共系有40颗红色和蓝色珠子相间隔的珠串,并放在一个盒子里,慢慢地抽出来三四组之后,让学生猜测: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对未知充满兴趣的学生自然乐于进行这个游戏,在不断的猜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你认为接下来会是蓝色(红色)?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两种颜色的珠子数量孰多孰少?为什么?
学生刚开始是一颗珠子一颗珠子地数,但通过讨论和实践后发现,想要比较两种珠子的数量,不用一颗一颗数那么麻烦,还有一个相当简便的方法,只要将一颗蓝色和一颗红色当做一组,数一数有几组,如果正好一组一组数下来没有剩余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数量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由此我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并思考: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用起来好在哪里?学生从自己的操作中认识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能够快速简便地解决问题,增强判断能力。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地经历了一个从繁复到简单的过程,对一一对应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也生发出想要继续探究的情感因素,为接下来的感悟数学思想提供了契机。
二、促进感悟,实现内化
数学思想的渗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如何理解和感悟的层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体会,这样才能让数学思想内化成为学生独有的一部分。
如在讲述完教材习题之后,我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实践,而后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总结:1.首尾不同,则两种物体数量一样多;2.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学生虽然能够总结出规律,但未必就能够熟练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这个数学规律,那么显然就无法起到渗透数学思想的主导作用。此时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面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教师,是要求学生对规律进行识记背诵还是继续引导其理解规律,并借此渗透数学思想呢?显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前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要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后者。
基于此,在课堂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设计:仔细想一想,这两个规律是怎么探究出来的呢?假设你忘记了这个规律,你还能怎样进行规律探究呢?通过设疑和反思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了整个思维过程,并感悟到即使自己将这个规律遗忘,也仍然可以采用画图或者是摆东西的方式来呈现整个过程,然后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对获得的规律进行推导和验证。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从自身的感悟出发,深刻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由此获得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整体探究认知,对数学思想的实用价值也有了自我体验,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
三、提升感觉,强化运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加强数学思想的感官刺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内在感觉,强化运用。
如基本习题环节,我采取由易到难、层层质疑的教学设计:
师:你如何确定自己正确与否?
学生认为,运用规律来检验即可。为此我继续设疑:那如果你记错规律了呢?如何判定?学生认为,只要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进行画图或者是拼摆即可。
通过对基本习题的质疑,激发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迫切运用感。而后我出示较难的习题:如果在棋盘上摆46颗珠子,每2颗黄色之间放1颗红色,一共放了几颗红色?学生对自己的答案并不能肯定,此时我播放动画演示过程:将一颗红色和一颗黄色圈在一起,此时学生体会到只要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便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从对一一对应思想产生迫切需要开始,到体会到用一一对应思想可以解决较难的间隔排列问题,逐渐提升数学思维,强化了对其运用的能力,从而也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总之,数学思想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设置有效的阶段性活动,搭建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思想之花自然绽放。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