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生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运行探讨

  • 投稿灵活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291次
  • 评分4
  • 28
  • 0

王新兵 朱惠斌 西华大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研究成果,课题编码CJSF214-025。

摘要:从“以生为本”的视角,以质量标准体系、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学生党员服务体系构成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必须以评价体系为核心、以制度体系为保障、以服务体系为动力才能保证其有效运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以生为本 高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机制运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2014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把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中的“保证质量”改为“提高质量”。由此可知,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必须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党员队伍的发展由规模化发展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完成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提高质量”的新任务,就必须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及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变化,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构建新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因此,从“以生为本”的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对解决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完成党员教育管理的新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把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此为基础,我们构建了“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即以推动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以促进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以建设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为主要路径的学生党员服务体系。三种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发展是核心和目标,发挥主体作用是保障,人文关怀与服务是动力和路径。要使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充分认识机制内部三种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其合理运行是关键。

一、以评价体系为核心,掌控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目标和方向

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中考核评价体系是核心,因为无论是何种机制的运行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而考核评价体系正好在整个机制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发挥其作为机制运行目标和方向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做到以评价体系为核心,掌控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目标和方向。

1.要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关键在于高校的各级领导。只有各级领导充分认识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才能真正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将认识转化为具体政策,才能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加强贯彻落实。也只有领导重视了、有了政策支持,才能吸引、稳定和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的党建工作者队伍,才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将党中央的党建政策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学生党建工作落在实处、做得深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质量。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党建队伍。教育体制与教育者本身的局限性。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工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人治状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其它深层次素质的培养大都取决于辅导员与党支部书记的安排,教育效果取决于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及其安排的各种教育培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培养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发挥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优势。一个时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政工干部的地位下降,对政工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待遇低;教育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够优化、人员素质和结构也不太合理,思想政治工作者人心思动、投入精力不够,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流动过快、新人过多、工作低水平重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专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难于达到时代要求,影响了工作成效。个别党支部书记不负责任,存在私心、人情,使得个别本来不够条件的人被发展到了党的队伍中来,在学生党员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建立学校党委层面、院系党组织层面和学生党支部层面的三支教育管理队伍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党员质量的提高。

3.加强学习和教育,明确目标和要求。在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确定之后,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包括在入党前和入党后,把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学习纳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党员明确目标和要求,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4.加强监督和考核,注重过程管理。要达到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党员素质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党员的监督,按照目标要求,对照检查和考核,分步骤分阶段提出努力的方向和要求。

二、以制度体系为保障,营造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环境和氛围

任何一种机制的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环境和氛围,良好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对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中的制度体系对营造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环境和氛围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整个机制中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学生党员在参与党内生活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党员增强自身党员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自觉性,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要让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是其起到实际作用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制度体系必须针对高校及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来制定,要把党建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和高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体系。从而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严格执行,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制度制定之后,关键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而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从各种长效机制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制度就是因为没有落实而是机制的运行搁浅或远没有达到实际期望的效果。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就是要通过严格执行,在学生党员中营造一种遵守规章、不断创新、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这种良好氛围的形成本身就是对党员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对党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3.注重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认同感。制度能有效的执行关键在于制度执行人本身的觉悟程度。觉悟程度包括其对制度的了解和理解及对制度本身的认可度。因此,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首先是在对学生党员的调查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诉求。制度要让学生党员认识和了解就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整个机制的有序运行。

三、以服务体系为动力,确保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活力和实效

任何机制存在要有动力才能运行,才能有活力,才能有效果。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中,服务体系便是动力,究其原因:首先从目的上讲,服务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而服务则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其次过程上看,服务的过程也是教育管理的过程,通过服务来实施教育教育管理,一方面让学生党员真切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增加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能把这种服务的精神内化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能使学社党员无论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学生党员都能长生良好的效果;第三,从结果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不仅教育管理效果好,而且时间持久;第四,按照动力生成模式来看,必须具有动力源,而学生动力源的产生,也有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我们的教育管理机制要长效,必须有活力,有实效。如何以服务体系为动力来保证机制运行的活力和实效呢?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平台的建立,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是服务平台搭建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费支持,体系内的各种制度和活动的开展都无法落实。如果经费支持到位,加上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各个层面有关人员和机构的共同参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服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展现出活力。

2.注重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实际状况,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服务体系之所以能起到动力的作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保持服务体系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服务,才能让学生党员真正认识到服务能满足他们现实的需要而不是流于形式。服务也才能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使教育管理取得实际效果。

3.加强社会实践,增强服务意识。要保持教育管理长效,要让学生党员在接受他人服务的时候服务他人,这样他能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并加深对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自律变为他律,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因此,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不仅是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也是党员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建立和完善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体系,是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锻炼学生党员,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活力和实效的重要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新兵,1972—,男,汉,四川营山人,西华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