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291次
  • 评分4
  • 87
  • 0

郭宁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越来越取决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竞争,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迫切要求。那么,如何使传统的人才培养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因素,重新确定新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人文精神主导社会潮流的时代,也是知识与科学技术高度交叉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已将高校逐步推向社会发展的特殊位置,高院除了需要肩负传播管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的使命外,也应成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的生产基地。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到国家发展战略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地位,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科技部、人社部和财政部等8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是一项高端科技人才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或是在政府、企业中,都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创新型人才。例如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神舟7号、8号和9号飞船以及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的研制团队成员,都是我国高校培养的优秀创新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一个国家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较高的创新实践能力,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步伐。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培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1.单一化的培养模式

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但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第一、课程结构单一。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忽视了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单一的课程设置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传授基础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培养模式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固化的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书本知识过于迷信,即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书本上的任何理论都是真理,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学习和探索的热情被逐渐扼杀,这也是当今应试教育的一个副作用。同时,由于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学生也只是一味的盲从、被动的学习,导致大学校园里存在只为学分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被迫记了一大堆自己认为没用且不感兴趣的东西,而考试后便会毫不吝惜地将其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装卸型”的学习方式逐步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程式化的考试制度

一直以来,规范化的考试都是传统教育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由于这种规范化的考试具有功利化的考试目的、教材化的考试内容、标准化的考试题型、精量化的评分标准,试题更多的偏重于公式的套用和知识点的记忆,考试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笔试的考试形式,最终出现了“一考论英雄”的情况,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作为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曾发表过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正是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应按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出有利的体制、机制及环境。

1.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1)完善课程结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加强文理渗透和理工结合。一方面,保证相关理论课程开全、开足,另一方面,要给予公共基础课程足够的重视,适当减少专业课,增加选修课,进而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获得科学知识,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学生能学到人文知识。此外,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高校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时还要考虑到国际化,必须培养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的人才,并使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2)以兴趣为导向,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兴趣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通过对兴趣的培养,可逐步培养出创新意识,同时使自己在探索奥秘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习惯。例如,著名的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一直致力于遗传现象的研究,当时有很多人也同样发现了杂交后代普遍有分离现象,但是都难以确定其规律,只有孟德尔能敞开思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而找出了3:1的分离规律。因此,高校应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求知的内在驱动力和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其学习过程就会变得不再枯燥和被动,这种培养模式将提升现有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作为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培养创新型人才。

2.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

(1)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增加科研活动。在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将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磨炼,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等课外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肯动脑筋和勤动手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例如国内外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及“各种学术沙龙”等。再例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数学模型竞赛、科技论文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及手工制作大赛等,通过小发明及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通过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的肯定, 使其有进一步探索创新的动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反驳意识。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理论的发展需要扬弃过时的旧概念,创造出新概念,而这个过程则是从怀疑开始的。而找寻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则是创新的基石。例如,哥白尼由于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怀疑,经过研究提出了“日心说”,从而创立了新的宇宙体系理论。因此,应把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欢迎学生质疑和争辩,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转变思维,大胆质疑。具备了质疑的意识之后,通过“猜想-反驳-猜想”的思维模式,就可以不断地对理论进行修正,使其越来越接近真理。例如,古希腊的泰勒斯曾提出万物由水构成的理论,但是泰勒斯的理论是通过猜想的形式提出的,并不是根据对现实观测得出的,而他的学生阿拉克西曼德就针对泰勒斯的理论提出了反驳,提出了世界结构对称性来说明大地结构的稳定性。

3.改革考试制度,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

高校应设立春季考试和夏季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构建一个以素质考核为核心、以能力考核为主体,综合考核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法。此外,可采取传统考试的办法考核学生对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度,而采取实验、调研和设计技巧比赛等手段考核学生的创造力。

四、结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而其重中之重则是一个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关键一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汪俞辰,戴媛媛. 高校创新型人才建设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2]宫伟力,彭岩岩. 互动启发式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4(5)

[3]彭春华,陈伟等.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改革[J].中国科技成果,2014(16)[4] 王亚斌等.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成才之路,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