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雅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就业是高校的民生工程,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构建了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就业指导及服务的四大体系,立体化、全过程、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指导 服务 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优化就业结构、有效提高就业质量、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及服务,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注重数量到关注质量,从单纯的政策流程指导转变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及服务,促进就业的措施也趋于系统全面。
就业指导服务的立体化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因素与就业环境的影响,涵盖升学与求职两个领域,研究就业质量提升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两个维度,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就业动员、技能指导、信息建设、过程监控和就业激励的整个过程。
一、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的需要
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目的是推动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掌握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对就业工作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就业意识是指大学生个体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对“就业”的把握并据此所做的观念准备。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趋于保守、缺乏吃苦精神,或者希望通过暂不就业的方式回避压力。早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意识层面关注较少,也没有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求职意识,因此,需要更为立体和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树立。
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性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差异性能力(个性化能力、创新与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自身职业期望、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等)。目前多数学生对专业性能力掌握比较扎实,但对基础性能力尤其是就业动机和应聘能力不够重视,需要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予以推动。
有效的就业指导应该以合理的就业结构为导向。调研不同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其发展前景、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学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结构目标,对学生升学、出国、重点行业单位就业和一般行业就业的比例进行预设,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因此,就业指导与服务并非只是在毕业年级的招聘高峰期开展,而是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应配备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咨询队伍,在就业资本积累、升学求职选择、求职动机、求职技能及礼仪等方面进行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咨询;加强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流程等方面的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二、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而非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他们对未来的职业世界有模糊的期望,但是对于自身的探索和了解并不足够,缺乏实施个人发展计划所必需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持。
网络化信息时代使学生更容易获取职业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在不同导向的舆论中迷失方向。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往往是“随大流”或者“凭直觉”,更多的是在面临选择时逃避压力,随意决定。因此,就业指导和服务需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帮助学生明晰个人求职意愿和发展方向,规划职业发展的步骤。
三、四大体系立体推进,提升就业工作效果
1.突破难关,搭建稳固的升学促进体系。升学率是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升学分为推免和报考两种途径。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升学意识树立较晚、升学动机不清、动力不足、复习计划不合理等问题。就推免学生而言,动机过于功利化、随意性大、准备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对考研学生而言,报取志愿时比较盲目,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和对志愿学校、专业的了解。其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和氛围也需要更有力的营造和保障。在突破升学难关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工作队伍与任课教师队伍的思想高度统一,在动机引导、专业教育、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各个环节狠抓升学率,力求全过程保障及推动升学工作的进展,解决就业工作中升学模块的问题。
2.因时因势,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学生的主观意愿和能动性的发挥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其就业能力和技巧则是保证学生求职成功率和提升就业层次的关键。就业意识和动机源自于对就业市场的基本认知和个人发展的意愿,对就业形势的客观分析和对自身就业能力的真实评价则是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按照针对的时段和作用的时效,就业指导可以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指导两个模块。职业规划是一套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它按照认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确定目标-行动的逻辑顺序将职业能力、职业选择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解,是辅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职业目标、指导求职行动的有利工具。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发展阶段,将职业规划的教育层层推进,辅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潜在方向,做好自我定位、调整就业预期。就业技能指导多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途径。通过就业形势解析、简历制作指导、模拟面试实战、求职礼仪培训和用工制度介绍等途径为学生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提升求职行动各个环节的质量。两个模块长短结合,远近并举,合力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满意度。
3.动态管理,组建严密的就业监控体系。合理的就业计划的制定和学生状态的保持是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就业信息的搜集、传达和签约信息的统计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制定就业计划就是要将就业看作战场,根据不同阶段就业特点和主战场确定就业率的增长点,从战略的角度制定阶段性任务,并定期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摸底,及时调整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就业推进过程中,学生骨干的核心作用和网络平台的高效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成立就业信息员队伍并进行培训,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对招聘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发布,对就业数据进行统计更新,开拓立体交叉的网络途径加速信息传递,关注求职学生的整体状态和主动性,接待招聘单位,提供建议选择合适的学生去单位应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机能的发挥可以为就业工作的推动提供极大的助力。
4.整合资源,建成有效的就业激励体系。发挥就业典型的激励作用是保持群体就业动力的主要途径。激励作用的发挥有内在、外在两个途径,有精神、物质两种载体。从内在、精神的层面,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可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就业案例编辑成册,并在学生中发放,通过学生主体的榜样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从外在、物质的层面,通过就业扶持基金、企业捐助等途径筹集资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就业学生发放补贴、解除后顾之忧;为就业成功学生报销路费;对就业比例高、层次高的集体进行奖励等;可以有效鼓励学生积极外出就业,解决就业动力的问题。
此外,发挥校友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就业实习基地,开拓订单式联合培养等新的载体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就业口径的有效措施。
总之,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就业指导部门的核心力量,通过学校顶层设计-就业部门指导-学院领导支持-任课教师配合-学工队伍主抓-学生骨干助力的层层辐射,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实现学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兼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章志图.用温州人精神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J].教育与职业,2011(6)
[ 2 ] 顾倩.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育分析[ J ] . 教育与职业,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