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建立、完善和发展水务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

  • 投稿李小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85次
  • 评分4
  • 17
  • 0

孙伟波 大庆油田水务公司技术开发公司

一、水务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回顾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动因

1989年当时的供水大队率先在前进水源实施标准化水源达标建设活动,以此为契机,公司党政领导及时地在供水公司推广标准化水源达标建设活动。达标建设活动能持续有效地开展24年,其根本的动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为了确保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健康的需要;二是水务生产行业特点的需要;三是通过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实现公司整体优化的需要;四是为了继续发扬大庆优良传统的需要。

2.基层单位标准化达标建设的具体做法

(1)理论灌输法。基层单位标准化建设,关键是职工干部要树立标准化管理思想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特别是单位领导,为达到这一目的,公司要求基层干部学习标准化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把《标准化建设单位达标升级考核办法》和《管理现代化应知应会手册》作为教材,发到干部手中,并组织经管员、质量管理员、计量员等系统学习管理方法和理论知识。

(2)目标激励法(干部达标法)。目标激励的方法是推行基层单位标准化建设十分有效的方法。按照目标管理的原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和经营指标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锁链和目标体系之后,将企业的所有任务和目标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上而下,目标层层分解;自下而上,目标层层保证。

(3)竞争的办法。把竞争的机制引入到标准化站队的建设中去,它能促进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4年来水务公司《标准化建设单位达标升级考核办法》标准先后修订了14次,每一次修订都将标准化考核内容提高一步,标准化的建设也由单一的达标站队上升到达标站队和一级达标站队两个等级。标准化建设的PDCA螺旋形式的上升的实践,使已达标的基层单位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比学赶帮超的局面,后进的单位到先进的单位去学习,先进的单位到外面去学习。

二、当前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种管理体系并驾齐驱,相互兼容和接口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水务公司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又开始HSE体系的建设,各单位也开展“两书一表”实施运行的工作,各类管理制度记录相应增加,管理行为不断规范化,相应的基层工作建设的负担加大,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将现行的管理体系充分融合,以标准化活动为重点,把其它活动内容通过标准化活动得到体现,最后达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评定、统一命名、统一表彰的目的。

第二,基层各项管理工作比较均衡,重点不突出。水务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计划经济的形式,基层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比较均衡,重点不突出,尤其在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上的实施不突出。例如设备管理在指标中仅有设备完好率,设备的使用率,闲置率还没有考核,设备的大量闲置还存在,如何调节基础闲置设备,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得到规范。

第三,标准化建设活动的实效性不强。一些达标单位图虚荣、流于形式搞标准化活动。有的单位尤其是野外施工单位,工作忙加之活动多,如贯标认证和HSE活动等导致临阵搞突击,混过关,形成“检查前不在乎、检查时紧忙乎、检查后无事乎”。

三、今后努力方向

第一,基层单位标准化建设的继续开展。在坚持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公司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结合大庆传统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广泛发动各级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方案,进行比较、论证。以目标管理为中心,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简化为由一个目标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安全、思想政治工作、职工教育、设备、经济核算、信息、科技进步、后勤服务、电力运行、计划统计、工程施工市场营销、节能、劳动人事等管理组成的管理系统。

第二,基层站队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工具、方法运用的有效载体。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规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要向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只有通过现代化科学管理,进行整体优化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现代化管理应用的如何是标准化站队建设重要反映。基层站队标准化管理体系就是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向现代化管理过渡的有效办法。它一方面承认现阶段的管理基础和水平,又要坚持标准化的先进性。所以说标准化站队建设要坚持现代化管理的运用,将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在标准化站队建设中。

第三,继续对《标准化建设单位达标升级考核办法》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取得整体效益,将管理体系相互融合,公司分公司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职责明确。标准化达标队、标准化党支部、ISO质量体系认证、HSE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等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减少各类管理体系的检查次数,减少基层单位基础工作负担,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