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主题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功能与表达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09次
  • 评分4
  • 68
  • 0

杨川源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杭州310005)

在对电视新闻主题报道“贴近性”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新闻现场的生动表述与及时传播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受众与现场沟通的桥梁,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的能动性被进一步挖掘和激发,通过以出镜记者为核心的记录与表述,可以灵活地调动新闻导语、电视画面、配音、同期声、综述点评等多种电视新闻要素,并且通过过程化、故事化、情感化的表达,使报道主题得以深化。出镜记者在传播中对所传播的主体以及传播意识、结构,正在产生不容小觑的外化功能与内化功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外化功能丰富传播途径,构建贴近性

外化功能是指出镜记者通过自己的存在形态,对受众的感知以及接受主题的效率产生的影响。

记者在新闻现场以目击者、转述者、引领者的身份进行口述报道时,就在新闻现场与受众之间构建成了一个拟态环境化的传播模式,他们的语态直接成为传播工具。根据所报道新闻现场与受众的心理需求,找到合适的传播语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丰富了传播的语态和传播结构形式。

(一)口语化架设沟通桥梁

口语化表达是出镜记者语态的最大特点,受众更容易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出镜记者是充当受众在现场接收信息的载体,实现拟态环境化,口语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记者由在现场播报转化为“我想对你说”,大大增强了传播的对象感。

口语化语态要求记者的叙述句式短小、简单、书面语少、增加口头语的使用,另外记者在口语化表达中对象感的建立还需要在叙事的人称、自我定位、叙述的逻辑顺序上下功夫。例如,在浙江卫视2014年的联播调查系列报道《基层牌子何其多》中,三个系列连续报道都遵循了口语化叙事的原则,尤其在开篇的《挂不下的牌子》中,记者的出镜从余杭庙前社区大门口由外而内数牌子开始,在过程中交代事件要素:

(记者出镜)1、2、3、4、5、6,余杭的庙前社区是主城区里很普通的一个老社区,门口就有大大小小的6块牌子,我们再往里走,你看这里还有两块。再看这里,地上和墙上挂得到处都是,这还有一个拉门墙上面是各种规章制度。咱们再往里走,这些大概有1、2、3、4,十张牌子,挂不下了,干脆照了一张照片。再看这个活动室,大概面积不到20个平方,可是在它的门框上我们数了数,一共有19个牌子。那么这么一间活动室是怎么开展这么多牌子背后的活动的呢?

这个开篇,通过43秒的出镜,用行进式口语化的表述,让受众直观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社区牌满为患的现状。在口语化的引领和确认中,行进中的叙述,增加了空间的张力:“这里”、“还有这里”,让大家感受到牌子随处可见。受众的心中自然在前5秒就确立了疑问和好奇:这些都是些什么牌子?是哪个部门发的?这个社区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到达最后一个场景时,观众的疑问和记者在现场的发问达成了共识,并且点出了深化挖掘主题的起点,为下一步的调查埋下了一根自然的引线。

(二)借助新闻现场,构建与受众的交流感

出镜记者与受众的交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通过语言的表述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与受众交流;第二通过对新闻现场信息的逻辑化梳理,构建层次清晰、叙事结构合理的传播信息场,其中第二种交流往往会产生最佳的交流效果。

在《基层牌子何其多》平湖篇《拆不掉的B超室》中,记者抓住了在采访中偶然遇到的人物情节,却形成了一个非常流畅自然的点睛之处:

(正文)正在我们采访时,社区的一位阿姨来这里办事,当看到一楼这件从未开过门的B超室今天开门了,好奇地走了进来。

(同期声)平湖市当湖街道如意社区居民张大妈

从来没有进来过,真的。这里还有装修的气味呢!社区有B超室,怎么可能?形式主义,典型的形式主义!浪费国家的精力财力!

通过这样的一个生动的生活化场景,记者用现场交流,不仅达到了和受众意识上的互动,也使调查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在《绿色创建“后遗症”》一篇中也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小段落:

(记者出镜)(配合航拍)来!咱们来看看郑村这个1500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公园。应该说这里是一个标准的绿化台账,为什么这么说呢?(非价目)因为这里集中了乔木、灌木、草地、花、藤蔓等多个绿色创建需要的条件。在这个草地上,我发现了两个没有草坪覆盖的地方,明显曾经是两个树坑。

(同期声)江山郑村村保账员王发明

(这个原来是种什么的?)广玉兰,总是死就拔掉了,那边也有一个,明年还要补,只要一早就要死(这么娇贵的东西非要种不可吗?)这个好看啊,村里要搞创建的。

在配合航拍的记者出镜中,空间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整个村中心公园的构成一目了然,记者顺势点出了各个创建的单项,并且借用发现的细节——两个树坑,进一步明确了一个普通村在绿色创建中的困惑和尴尬。这样依托现场信息集群的出镜,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使电视化的表达更容易与受众形成交流.加深了受众对传播主题的直观印象与理解.

(三)将碎片化信息段落化表达,实现逻辑衔接

出镜记者的出镜部分大多是在开头、结尾、串场、现场采访段落,这些出镜内容往往都是来源于新闻现场的碎片化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实现段落化的表达,这需要出镜记者在对主题把握的前提下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再梳理、再表述。

《名不副实的“学校”》《填不完的“表格”》就是记者在对现场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段落化梳理的产物,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社区牌满为患的众多牌子中,各种叫“学校”的牌子特别多:

(正文)在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星光社区我们看到,活动室门口挂有26块牌子,其中署名学校和教室的就有11块,由于辖区内多为企业,年轻人和外来人口多,搞一场活动更是难上加难。为应对考核任务,活动室里的一场讲座或者活动常被冠以多个名目。

(同期声)余杭经济开发区星光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承伟

下午的一个健康讲座,我们结合了市民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三个学校一起开展。(为什么这样开展活动?)因为我们社区的精力人力非常有限。如果单条开展,满足不了一年的考核需求。

在《填不完的表格》中,我们以上级的条线为线索,梳理各个被调查社区正在填写的表格,其中卫生、建筑、安全等部门的各种专业化表格被我们归类到一起,这些表格内容往往是非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不能完成的,完不成却要完成,就构成了段落式的矛盾冲突,突出了不合理,引出了摘牌减负的必要性。将这些看似散落的信息,通过调查叙事的逻辑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也完成了段落化的主题提炼。

二、外化功能、深化主题,促进传播结构的转变

出镜记者功能的不断增强,使新闻“以人为本”的传播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从而带来了传播过程的结构性改变,特别是对“贴近性”与“实效性”的进一步加强,催化了新闻传播由宣传要求到受众需求意识的转变,进而带来新闻传播意识结构的变革

(一)受众需求意识的觉醒

在“走转改”活动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贴近性”在新闻中越来越被强化,特别是主题报道叙事结构和叙事角度的转变最为明显。出镜记者从最初的只是在镜头前一闪而过,渐渐发展成贯穿在整个报道行进过程中的纽带。《走基层》、《行进浙江精彩故事》、《给诚信浙商点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近2年来浙江卫视一直在做的这些有主题依托,强化记者行进中的报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的确认——要反映基层人们的真实生活转变,反映普通人的坚持,塑造出了一批批鲜活的人物,传播了一个个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场景。

《黄沙腰烤薯的网络逆袭》重点突出和营造的是通过网络销售带动的黄沙腰烤熟的加工场景,这也是完成逆袭的重头戏。记者特别选择了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人巫林森,以跟随他一起去农户家收番薯干为中心轴线,展开故事。

【字幕】遂昌县黄沙腰镇?

【同期声】车行——(记者:老巫,现在要去哪?)我今天要去大洞源村,要收1000斤的烤薯。

【配音】这两天,61岁的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林森,在黄沙腰18个行政村间奔走。今天老巫要去的大洞源村,海拔将近1000米,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番薯。

【同期声】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林森(一边走一边看到各家堆放的番薯)

你看他们家这个就有最起码两千斤,就是我们的社员——走进一家正在烤的现场?

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村民林在责

(这个还是热的)你尝尝,我这里有三四百斤吧。(原来这些番薯怎么卖?)卖番薯卖不出钱,都是给猪吃,现在这么一加工可以有2万多块的收入。

【同期声】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村民李樟玉

我是遂昌人我可以把这个变成宝。我这个现在都卖到维也纳去了,他们老外听说很喜欢。

采访的过程中,出镜记者紧紧围绕收购的场面,和农民拉家常式地进行采访,通过采访完成了黄山腰番薯干“以前”和“现在”的对比,也完成了正在通过网络“走同世界”的主题,自然流畅。

(二)出镜记者强化了传播的过程化、故事化、情感化的贴近性传播效果,加速了信息传播接纳速度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在加强了出镜记者的融入之后,显得更为生动和形象,信息传输也更加通畅。面对现场庞大的信息,出镜记者通过系统化、条理化、秩序化的信息梳理,解决了传播过程中突出中心主题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大量使用出镜采访,通过过程性的展现,使用跟随拍摄的形式,在最新鲜的场景里选取合适的时机提问,更加深了受众对新闻本身的理解,也为塑造人物、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奠定了基础。

故事化是对新闻叙事和新闻传播逻辑的新要求。从受众接受信息的一般兴趣顺序出发,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论文式顺序——设置因果的第一、二、三信息集群,我们可以反过来把第三块的“结果”提前设置,形成悬念和追问,引发受众的兴趣,让新闻信息有更故事化的层次。

《常山:大山里的迷你学校》中在展现张启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时,选取了在采访中突然学生爆发出来的不舍情绪:

【配音】我们的对话,无意中让正在吃饭的孩子们听到了,这个叫丁颖的小姑娘默默流下了眼泪。

【同期声】衢州市常山县前山教学点学生丁颖

你告诉阿姨,为什么要哭啊?(沉默一)是不是舍不得张老师?(点头)

【同期声】衢州市常山县前山教学点教师张启良

希望可以有一个就住在附近的像我一样的,是个年轻的老师能来,真的是不放心。

这样的细节自然生动,充满真情。通过这样跟进式的故事化叙事采访,记者在整个过程中既把事件背后的隐情调查清楚了,又营造了故事化、矛盾化的氛围,增加了可看性。

电视新闻报道已经进入类直播报道时代,主题报道现场化、直播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每一次采访、每一组报道,都越来越需要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现场作为支撑,出镜记者的现场表达也应该走向回归真实的本色之路,成为新闻传播中连接新闻现场与受众的纽带。

作者简介:杨川源,女,浙江卫视新闻中心首席记者.1979年3月生;籍贯:四川;学历:大学本科;新闻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