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牧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中国人,来到彼此的国度,或是通过网络等方式发生协作,上演着一幕幕故事。对于这样的“涉外”,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总觉得有些“高大上”。事实上,这些新闻并非普通人难以企及,相反,若是报道得当,会成为人们热衷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新安晚报》的宗旨是“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那么,如何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高大上”的“涉外”故事,本文进行一点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涉外报道 渠道 情感共通
一、采访之外
实现与当事人充分和良好的沟通,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一般的采访,只要能找到当事人,那么语言的沟通几乎没有问题。而“涉外”采访,是与外国人或者身处在国外的中国人交流,对于记者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一道障碍,那就是外语需要过关。
所谓,功夫要下在采访之外。知名主持人水均益、陈鲁豫等,都在各自的节目中采访过很多外国人,他们良好的英语水平不仅能够实现与外国一些重量级人物的对话,甚至可以达到同声传译的标准。实现与不同国度的被采访对象无缝对接,这实际上也将记者的采访向度一再拓宽,并体现出节目的价值。
而都市报的记者虽然更多的是应对国内乃至本地区的新闻,但如果能够在语言层面上得到加强,无疑关注的视角会放宽,还能够借此扩大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共鸣的情感
在故事类的新闻报道中,人是最不可或缺的要素。重视写人,依据的是新闻学上的“接近性”原理。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心理上的、利益上的,凡是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与受众接近,这一新闻报道就会使受众关心、注意和感兴趣。所以对于“涉外”题材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和老百姓在情感上的共鸣,让报道的主体在心理上和老百姓接近,对于他们的故事,读者就会喜闻乐见。这是都市报的记者需要多下功夫的地方,也对采访提出了一些要求。
1、题材选择
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看到老外已经不是新闻了,所以在一些涉及外国人的报道中,显著性变得很重要,比如一些名人做了什么事情,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而确信报道中包含“与读者的相关性”元素也是记者需要把关的问题。现实的报道中,这些要素的混杂往往能够成就一篇吸引读者的报道。
2011 年9 月3 日,《新安晚报》报道了中国著名的黄梅戏表演大家韩再芬在安庆收了一个美国女学生白莉做弟子。两个似乎完全不沾边的人,因一次访美巡演结缘。在四个月里,韩再芬将倾其所能,教授这个“洋徒弟”黄梅戏。韩再芬为什么愿意收个洋徒弟呢?中国孩子都不一定会唱黄梅戏,外国女孩能唱好?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停留在读者脑子里。记者赶赴收徒现场一一询问。
同年12 月,在白莉的汇报演出上,记者又来到后台继续报道,经过韩再芬的亲自指点,《女驸马》、《闹花灯》等诸多名段,这个美国女孩唱得字正腔圆,她还透过当晚的义演,帮助一位身患尿毒症的黄梅戏演员。这一报道由于结合了普通外国人与国内的名人,就显得不那么普通了,再加上“黄梅戏”这一本土化的元素“搭桥”,也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理。
2、捕捉情感
寻亲题材在都市报的记者采访中经常触及,而如果是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回来寻亲又怎么样?显然更吸引读者的关注。这些孩子自小生活在国外,怎样在采访中贴近这个家庭?在报道的呈现中引起本地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人物情感显然是记者最需要用心的地方。
对于孩子来说,如何面对当初父母不要自己的现实,往往是寻亲路上最艰难的一面,也最让读者揪心。2011 年7 月23 日,《新安晚报》报道了一篇17 岁美籍女孩回马鞍山寻亲,美国妈妈一路陪伴的稿件中,记者就直接抛出了这些问题,美国女孩Laney 也没有回避。最终在稿件中她对父母有一段这样的陈述,也戳中了无数读者的泪点。“我知道他们非常爱我,因为选择放手也是一种爱。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为什么要回到中国来寻亲?因为我渴望了解自己生活过7 个月的地方,渴望知道我有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可好。这份惦念和爱时时刻刻都在我心头荡漾。”在国人的语境和思维下,这个虽然有着外国元素的真实故事,还是在情感上尘土归一。
3、善用画面
除了透过语言在情感上对外国寻亲故事进行挖掘,笔者认为图片也是这类新闻在呈现上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着东方脸孔的孩子和外国脸孔的父母,本身在视觉上就呈现出了巨大的冲击和情感上穿透力。
2012 年7 月16 日,《新安晚报》讲述了一则故事,美国女人玛丽莲带着7 年前从合肥儿童福利院收养的9 岁小女孩Madison到淮南三和乡寻亲,寻亲当天,记者陪同她们来到现场,由于语言不通,几个外国脸孔的大人和孩子举“找妈妈”的纸条,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随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9 岁的小女孩又来到了当初自己被丢弃的地方,在一间破旧房屋后的空地上,小女孩一个人站在空地上,随后玛丽莲也走了过去,她抱起Madsion,两个人都哭了起来。由于语言障碍,这个外国家庭与周遭的互动其实很少,但是她们被众人围观和相拥而泣的时刻都被摄影记者捕捉了下来,这些照片后来配合文字传播到网上,得到了包括中国日报、CNN 等众多媒体的转载,也把这个故事里的情感呈现得打动人心。
三、技巧的运用
对于都市报的记者来说,互联网早就成为寻找线索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需要找到权威的信息发布,大学、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都是不二的选择。由于时空的局限,对于涉及到国外人物的新闻,具有话语权的官方网站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搜寻渠道,并成为涉外报道的重要依据。不过在实现成功报道之前,除了语言优势,记者还要做足一些功课,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1、邮箱、论文的妙用
在涉外采访中,外国人比较注重隐私,相对于手机号码而言,电子邮件无疑是既便捷又常用的一种联络方式。在对一些重要人士的采访中,电子邮件可以充分的表达出记者的采访目的,争取到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共鸣并获得回复。那么如何寻找到被采访对象的邮箱呢?笔者以《新安晚报》两次诺贝尔奖的采访为例进行分析。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得主之一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他的夫人是中国科大89 级校友陈璐,《新安晚报》记者通过祖德霍夫和陈璐供职的斯坦福大学官网,搜索到他俩的简介以及电子邮箱,并进行了邮件采访。几天之后,陈璐回复《新安晚报》电邮分享爱人得奖感受,祖德霍夫也透过《新安晚报》向科研学子提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有时在寻找电子邮件时还有一定技巧。2014 年10 月,华裔科学家、科大校友杨培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呼声很高,《新安晚报》记者再度希望通过他供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寻找他的个人信息,但未果。考虑到科学家经常发表论文,笔者又调整思路检索他的论文,最终在论文的结尾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并与之沟通完成了一篇报道,满足了读者的兴趣。
2、采访多信源
与国内的采访不同,一些小型的跨国采访,对于都市报的记者来说大多时候不能做到人到现场,但并不能因此就放松对新闻真实性的多角度核实。2012 年6 月,《新安晚报》报道了一位淮南小伙卢岩参与伦敦奥运领奖台设计的故事,可以对此作出一个较好的诠释。
线索首先来源于腾讯体育驻伦敦的记者报道,而《新安晚报》记者并不能赶到伦敦,所以能否联系上卢岩成为了一个问题。这条新闻已经多方转载,记者通过新浪微博,恰好看到卢岩以前在国内实习时的一位同事转载了这一新闻,并顺利从他手里要到了卢岩的QQ 号。即便卢岩能够跟记者加上QQ 并沟通,但稿件最终呈现如果只是卢岩一个人自述显然不妥,再加上稿件又涉及伦敦奥运会等关乎国际形象的内容,如果只采访一个当事人,那么稿件或许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随后,《新安晚报》记者又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卢岩就读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办公室,提出采访需求并核实这一事件。幸运的是,该校办公室的秘书非常热情,不仅向记者提供了卢岩的手机号和邮件,并对该校优秀学生卢岩及同伴参与伦敦奥运会的设计一事表示非常骄傲并点评。而在该校的官网上,记者也找到了学校对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此外,在伦敦奥运会的官网上,记者还下载到了卢岩和同伴与他们设计的奥运领奖台的合影,成功地完善了这一报道,确保了报道的真实性。
结语
通过实践我们得知,想做好“涉外”新闻的报道,除了夯实外语基础,归根结底还是要注重对新闻各个要素的掌握,学习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合理的判断报道题材,捕捉人物的情感,使得新闻故事的呈现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对“涉外”报道不断学习和研究,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并不断服务于普通读者,让报纸更加好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苏嫣娴,《报道好给老外读的本地社会新闻——〈上海日报〉社会新闻版的定位与特色》[J]《. 新闻记者》,2006(7):87
②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