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和爱一起长大——从儿童行为和心理角度评《怦然心动》

  • 投稿周冲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828次
  • 评分4
  • 85
  • 0

陈静

【摘要】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小说《怦然心动》的同名电影,用男女主人公不同视角的双向叙述方式,配合优美精致的画面以及动人的情歌,为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50、60 年代小男孩布莱斯和小女孩朱莉·贝克之间有趣懵懂的成长故事。在儿童题材电影当中,《怦然心动》无疑是部佳作。本文从儿童心理和行为角度去分析影片当中极具代表性的梧桐树、鸡蛋、叔叔和“first kiss”等话题,提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提倡导演能够深入儿童心理和行为拍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怦然心动》 儿童电影 行为心理

影片从两个孩子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发生在他们童年生活中的同一件事,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成长经历。小演员玛德琳·卡罗尔为我们成功演绎了朱莉·贝克在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否定后在心理和行为上的重大改变。或许这部电影会被认为是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战争”,又或许是简单的“初恋”,不可否认这也是两个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发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导演罗伯·莱纳从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同一件事的编排具有新意,现从朱莉·贝克的四次经历来重新解读这部儿童电影。

一、代表心理安全感的“梧桐树”

著名心理学家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就心理活动所反应的对象而言的。也就是说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随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映。①影片中的“梧桐树”就是外化了的安全感,朱莉·贝克对它独特的心理期待,成为影片发展的一条暗线,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这份安全感是影片当中唯一不变的元素。

朱莉·贝克无忧无虑的生活发生变化开始于她心爱的梧桐树被砍的那天。小时候的朱莉·贝克喜欢在树上玩耍,喜欢从树上眺望她在树下永远也看不到的美景。那景色色彩斑斓,让人着迷;吸引贝克在树上坐上几个小时甚至一个晚上去思考,去怀念。可以说,朱莉·贝克对这颗梧桐树的爱不亚于对男主人公布莱斯的爱。然而,当朱莉·贝克还沉浸在树上的美景时,被告知这颗长得歪七八扭的树要被砍的时候是多么的心痛。在这个时候,她哭喊着布莱斯,希望这个“带着她初吻”到处招摇的布莱斯可以和她站在同一战线和她一起保卫这颗属于她童年的梧桐树的时候,布莱斯却没有。罗伯·莱纳导演在这个时候也恰到好处地用了一个远景和一个俯瞰树下工作人员的镜头表现贝克的无助与孤单。对于贝克来说,砍掉的一棵树,就是剥去了安全感。

贝克在梧桐树被砍之后,在家里哭了两个星期,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在课堂上的答非所问让大家嘲笑。这也是一个孩子在失去安全感时所应有的表现。贝克呆在自己的房间,怀念那颗梧桐树,一切显得格外安静。这时,对她最重要的父亲送给了她一幅梧桐树的油画,才让贝克有了笑容。贝克是幸运的,她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爱他的父亲。从此之后,贝克开始对着这幅画思考,她的世界观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我们猜测,在这些夜晚,贝克会回想起当时布莱斯离开她的瞬间,那样的“丢弃”,让她思考“对布莱斯的感觉是不是也变了”?

二、代表突破人生意义的“鸡蛋”

瓦龙在论述心理发展动力时,使用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概念。他所说的内因是包括机体的生长与成熟、兴趣和学习。瓦龙认为机体要进行一个活动还需要有一种力。对一个机体来说,如果力量不充分,活动就不能出现。这就要靠主体的兴趣来发动力量进行活动,而且经过学习,兴趣会得到恢复、保持和再生。②贝克之所以被大家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她在受到伤害的过程中,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在科技展中,贝克凭借成功孵化小鸡的项目,获得了第一名。这让布莱斯以及其他同学的项目黯然无光。这一天的贝克是光彩照人的。像爱她的梧桐树一样,贝克也一样细心的爱着她的小鸡。当她的小鸡长大后孵出鸡蛋后,更是让她欣喜。史努比太太的突然到访,希望采购她的鸡蛋这件事,让她想到把这份喜悦和收获分享给布莱斯。因此,贝克每天都会给布莱斯一家送新鲜的鸡蛋。可是布莱斯并不领情,而是每天都把贝克带来的鸡蛋丢掉了,也最终被她发现。布莱斯借故说是害怕鸡蛋有沙门氏菌,说贝克家的庭院乱糟糟的,说害怕伤害她的感情才选择把鸡蛋丢掉的。这严重的伤害到了贝克的自尊。这不仅是对她热情的否定,也同样是对她家庭的否定。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两人在感情当中的地位。贝克第一次开始冷漠对待布莱斯。

对于贝克来说,她的动力是她的个人的成熟,在她成长过程中,有父母无微不至的陪伴和关心,她得以培养积极的生活处事方式。她又一次用行动改变了现状,她虽然对布莱斯非常失望,但是她的家人总是给她以积极的正能量,所以贝克的心理和行为成长都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布莱斯却在一个抱怨声极高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造就了他自以为是、自私、懦弱的性格。

三、代表最后容忍底线的“叔叔”

瓦龙也注意到了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进入学校就是不同的家庭价值观碰撞的一个过程。价值观相似的孩子容易成为伙伴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会引起极大的矛盾。在影片中,导演把两个孩子最大的矛盾设置在了学校。这样做合乎情理,也拓展了影片的场景,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情节点。

故事很巧妙,布莱斯逐渐喜欢上了贝克,无时无刻都注视着她。布莱斯希望可以找人谈谈心里的感受,但是他和加瑞在图书馆的谈话内容恰巧被贝克听到了。加瑞对贝克这个人的全盘否定,布莱斯不仅没有反驳反而附和加瑞一起嘲笑。对贝克来说,这笑声是刺耳的。贝克一家人把积蓄的大部分都花在了患有智障的叔叔身上,所以他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富裕。而这个智障的叔叔却被加瑞理解为贝克也一定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典型。加瑞对贝克家庭的全盘否定,彻底激怒了贝克,也让她确定自己不再喜欢布莱斯。这让为两个家庭聚会还用心准备衣着的布莱尔也在贝克面前碰了钉子。贝克刚到布莱尔家的时候对他的不理不睬,在饭桌上,贝克和布莱尔相对而坐的尴尬还有布莱斯那如坐针毡式的状态,再加上导演巧妙地安排布莱斯的内心独白和周围大人的讨论声越来越弱,把布莱斯的内心表现得惟妙惟肖。

对于孩子来说,冷战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大多数的儿童电影题材中很少花太多的篇幅去描写孩子之间的冷战,因为冷战过程中的冲突不好把握,根本的原因是冷战前期的故事铺垫没有做到位。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孩子之间的这场冷战却表达的十分流畅。

四、代表梦想破碎的“first kiss”

心理的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在心理发展的快速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发生急骤的更替,这就是一种质的飞跃,表现为阶段的划分。每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都不是在瞬间产生的,在产生之前都有孕育的过程,即在质的飞跃之前都有量的逐步积累;在心底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形成之后,还有继续发展,还要积累新质,准备新的飞跃。③

影片所展现的贝克与布莱斯的矛盾在一步一步走向白热化。导演也很巧妙地安排“first kiss”这一话题。在贝克第一次见到布莱斯的时候就告诉观众,贝克对他的梦想,到长大后布莱斯牵着别的女孩的手到处招摇,贝克非常不开心。经历种种矛盾,贝克已不在梦想得到布莱斯的“first kiss”,而这时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上演。

布莱斯在看到贝克在“午餐男孩”中买了艾迪·楚洛克的午餐后,在舞台上的焦急。在吃午饭的时候,看到贝克和艾迪·楚洛克笑时冲动地拉起贝克想要吻她。这件事让本来就对布莱斯已经失望的贝克决定不再见他。这时两人的矛盾最大化,房间里的贝克心神不宁,不想见到布莱斯,而窗外、门外的布莱斯却着急的想要解释,想要和好。如果说上一次因为“叔叔”两个孩子之间闹的是冷战,那么这次一定是场孩子之间的战争。

好在布莱斯在贝克父亲的提示下,在贝克家的院子里种下了一棵梧桐树,才获得了贝克的原谅。影片在二人一起种树的温馨场景中结束,导演把这个场景拉成一个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大远景,配合let itbe me 结束了整部影片。这最后一幕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这感觉似曾相识,就好像在这大远景中的布莱斯和贝克,不仅仅是他们俩,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

结语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和谐的氛围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和行为。《怦然心动》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反观华语儿童电影,却很少走入孩子的内心,所以影片感动不了孩子,影响不了大人。儿童电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一部好的儿童电影可以影响一个家庭,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然而,现在很少有导演能结合儿童心理学进行剧本创作,这使得国内儿童题材电影一直不景气。因此,《怦然心动》也能在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儿童电影,应该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发展上下足功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②儿童心理学: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391/5079781.htm?fr=aladdin

③ 刘金花:《儿童心理发展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编导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