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现代传媒与湖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研究——以恩施州建始县为例

  • 投稿crcr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35次
  • 评分4
  • 15
  • 0

刘小军

【摘要】本文主要以恩施州建始县为例,结合其现代传媒的使用情况,特别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及应用状况,分析了现代传媒在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发展中扮演的消解与重构的角色,同时解读了现代传媒在民族文化嬗变中所发挥的推动器与加速器的功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现代传媒 民族文化 消解 现代建构

一、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传播媒介发展现状以及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

1、建始县媒介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我国中部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构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困难。但随着恩施州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如今的恩施州已构建了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多样化信息生态环境。以建始县为例,目前已经有《恩施晚报》、《建始新闻周刊》、建始电视台、中国·建始网、建始手机报、建始网络电视等。

然而,尽管目前建始县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媒介系统,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不足。首先,传统纸媒的覆盖率相对较低,不足以体现其影响力。以《建始新闻周刊》为例,它是依托建始网面向州级有关部门、建始县事业单位的赠刊,不公开发行,影响力有限。其次,由于特殊地形,一些传播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整个建始县有400个村,但目前有线电视只覆盖了138 个村,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收看建始县电视台的节目。再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作为官方的话语机构呈现,缺乏专业性。以《中国·建始网》为例,本地新闻数量偏少,更多的是转载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而且互动不足。此外,网站缺乏专业的媒体人才,交叉任职、岗位职责不明现象较普遍。

2、被访者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

(1)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从调查结果来看,传统的报纸、电视仍是当地使用率最高的媒体。目前仍喜欢或者看报纸、电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4.9%和97.1%。电视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而且,利用电视来打发时间、消遣娱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如图1)

(2)新媒体(手机、网络等)。调查发现,手机和电脑在当地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96.1%和66.2%。从上网的内容选择上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地人们获取国内外新闻、学习、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阵地(如图2)。至于手机,已经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数据显示,在使用手机以前,75.4%的受访者都是以打座机电话以及写信等方式与人联系,而使用手机以后,62.9%的受访者表示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如下图3、4)。

因此,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当地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对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但是,在媒介接触频次和媒介接触内容方面,城乡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代传媒对农村的影响不如城区明显。

二、现代传媒对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消解与现代化建构

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会得到更新发展。”①所以,民族要发展、文化要进步,就必须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构。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构,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社会被全面卷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所发生的再造与重构。它以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社区为基本场域,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显形式和内在功能为建构对象,在多元力量相互交织的文化网络中有机展开。因此,现代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少数民族文化。

1、现代传媒冲击、消解了传统民族文化原有的传播逻辑

(1)现代传播方式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现代传媒以其跨时空、信息高度密集、传播面广、辐射力强、社会功能显著等优势逐渐得到广大少数民族的接受和认可,成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等方式已降至次要地位。②以喜花鼓《黄四姐》为例,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只能通过现场演唱这种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影响范围相当有限。而如今,电视现场直播、微博微信的现场分享、网络视频分享及链接,可以让不同地方的不同爱好者随时欣赏到这一特色文化,并把这种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2)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文化传播具有优势扩散的特点,因此,优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力。现代传媒传播的是大众文化,这种优势、主流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完全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和文化植入。当现代传媒所传播的文化并非当地的本民族文化时,也就在悄然解构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今,对于现代传媒的接受和习惯慢慢改变了当地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越来越多的人对本民族的传统已经麻木甚至丢弃遗忘,传统民居、服饰和节庆等文化就在这看似喧嚣的现代浪潮冲击下逐步瓦解,甚至消失。

(3)现代传媒可以将民间记忆转化为媒体记忆,完成“文化修补”。民间记忆与媒体记忆,是指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相对于前者,媒体记忆可以利用媒体挖掘并完整的将某地区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增强传播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也并不是把所有的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而是会经过文化筛选,逐步修补甚至还原民族文化。以建始县的丝弦锣鼓为例,当地分为南乡、北乡丝弦锣鼓,由于地域保守思想,他们在传承上具有不完整性。而媒体记忆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通过对南乡和北乡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进行分别深入挖掘,并通过媒体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间接弥补了民间传统传承方式的保守性的弊端。

2、现代传媒在民族文化生态嬗变中的角色——现代化的推动器与加速器

现代传媒正在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改变着湖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价值观、生活和娱乐方式,不知不觉中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嬗变构建着话语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地方性,变得更加开放,并慢慢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动向达成一致和协调。对于这种文化转换,日本学者主内郁郎把它称为“原有文化的消逝”③。所以,湖北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受到以电视和网络为首的现代传媒的解构,其民族文化正经历着一个嬗变的过程。

(1)部分特有的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现代传媒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商业化。据我们了解,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活动和节日众多。例如每年农历七月七号举行的女儿会等等。然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和渗入,《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相亲类节目大火,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与推崇,与此同时带来的却是土家族传统女儿节的“变味”。换句话说,随着现代传媒的渗透,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正加速着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2)网购兴起,少数民族服饰已非主流服饰,现代传媒推进了民族文化的社会化。这点在购物习惯和服饰上尤为明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们最早都是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生活需要的,后来逐渐通过市场购买。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网购,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很多中老年人也都学会网购了;在服饰方面,几乎全面汉化,少数民族服装已非主流服饰。美丽的婚纱、帅气的西装、舒适的休闲服等等,每时每刻都充斥在各种荧屏上,电视和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现代服饰的时尚和方便。相反,辗转各个街区,专门卖民族服饰的店铺几乎没有。

(3)传统吊脚楼消失,代之以整齐的楼房,现代传媒加速了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土家吊脚楼一直以来以清爽、简洁和不惧山区地形的优点为我们所知。如今,随着现代媒体传递并勾勒着一幅幅现代都市化的生活画面,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希望过上这种城市化的生活了。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武陵山区,保留完整的土家吊脚楼已经很难见到,即使有也是非残即破。现如今的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已然是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已不可阻挡,而现代传媒正是这次现代化建构的推动者。

结语

总之,湖北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山区现代传媒生态的平衡发展也不是一夜就能达成的。如何加快经济与文化的综合发展,克服山区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历史等各方面的困难,实现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传媒生态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是整个社会、政府值得关注的话题,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武陵山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与现代传媒生态的发展研究,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传播对湖北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②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 当代传播》,2005(5)

③竹内郁郎著,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