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泛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也表现出新的特点。然而新媒体时代具有受、传双重角色的公众依然对危机信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总结公共危机信息在受众群体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政府、媒体、学校与受众等多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较为重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危机传播 媒介素养
公共危机频发的当代世界,危机传播无疑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焦点大多集中于危机处理、危机效果,传者本位研究倾向较为严重。相反,对传播受众研究甚少。泛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空前广泛,“碎片化”日益严重,人人都是受传统一体,只有正确理解危机信息,降低危机恐慌,培养科学的危机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正确应对、有效处理危机。
一、泛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征
公共危机大体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公共危机因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而成为报道的焦点,在泛媒体环境下,其传播也具有了新特点、新规律。
1、信息发声体日益泛化,媒体竞争愈发显现
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是各大媒体争夺话语权的传媒竞争焦点。泛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使用趋于普及,作为传播信息的发声体日益增多,传播主体呈现多元泛化。互联网、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例如微博、微信的便捷渠道,促进了危机信息传播的及时与多元。由于媒体在综合实力、技术装备、品牌人才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外媒体对信息报道的深度、媒体可信度也存在了明显竞争。2014年3月发生的马航失联事件,近一个月的国内外媒体的追踪报道,无论从新闻资料的及时性,提问的专业性,还是线索的追踪调查、深度挖掘等方方面面,在这场国际媒体的较量中,西方媒体凭借其绝对优势占领了上风,掌握了国际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话语权。
2、信息传播愈发碎片化
泛媒体时代,媒介专业人员垄断传播话语权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公民可以通过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接受并传播新闻和信息。但是相比专业媒体从业人员的危机信息认知和利用能力,一般受众对信息的甄别、认知、制作、传播却呈现了表面化、碎片化特征。其传播意向较为主观、随意,甚至夸张。信息的过度碎片化,影响公众对危机信息的合理筛选、科学认知,容易造成恐慌。如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由于核泄漏危机一度引发我国民众疯狂抢购碘盐,而抢盐危机真是由于网友在微博上的博文以及该文的疯狂转发所导致的。
3、信息的空间选择更加开放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危机信息的公开度很有限。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管理者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限制。此外,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加快,政府逐渐认识到化解危机与信息的密切关系,对信息公开的态度越来明朗,政策氛围变得更加宽松。公共危机发生后,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多种媒体获得自己所关注的文本、图片、声音、图像等不同的信息。①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得到现场的受灾情况、图片等,受众对危机信息的接收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和专业记者,而是更加开放化。
二、泛媒体时代受众接受公共危机信息时存在的问题
传统媒体时代的公众是“专业”的“受众”, 但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公众角色已不同于过往,与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有了很大差别。然而泛媒体时代的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首先,作为被动受者的公众,由于危机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导致危机认知存在偏差。泛媒体时代,大众媒介逐步走向小众化,在开放的媒介面前,公众由于媒介素养的准备不足,选择和解读危机信息时难以对海量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作出判断,容易受群体性潜意识暗示。②其次,作为主动传者的公众,由于媒介专业危机信息利用能力不足导致对信息的制作、传播存在偏差。使得传统严肃的新闻出现草率化倾向。再次,具有受、传双重身份的公众在新闻价值判断、利用能力上存在偏差。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自媒体的应用使得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不断被唤醒,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泛媒体环境下,网络空间信息海量化,传者构成复杂,对于危机信息的认知,受传统一体的公众往往存在新闻价值判断的偏差,片面追求对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质疑问责;在媒介利用层面上,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更多的公众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仅仅热衷于转载、粘贴和跟帖。
三、危机信息传播中如何提升媒介素养
面对危机信息的传播,提升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单单针对普通受众,应当是一项全民教育。在泛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学校、政府、媒介机构、家庭、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联动推进。
1、学校教育部门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因其教育组织方式的系统性、规范性应成为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担当者。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各个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育进行总体建构。教育模式层面,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努力实现学生受动、能动的统一。积极与媒体合作,让学生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参与,从而培养其应对危机信息时应有的素养。
2、政府部门的媒介素养
(1)正确处理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新闻媒体是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的主渠道。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发布危机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稳定人心,实现不同信息部门的协同和联动,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采取信息公开制度,面对灾难快速反应、积极有效救援,让国家形象、军队品质、民族意志等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深刻的报道出来,使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质的提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赢得世界的尊重。③从传播效果来讲,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危机公关,尽量快速、准确、全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服务公众的形象。
(2)掌握信息流动的规律,加强信息公开。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新闻报道的信息公开度、透明度是空前的。媒体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热忱。大灾面前,没有流言,没有动荡。可见,信息公开更能维护社会稳定。2003年“非典”、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皆因事件初期信息处理失当,流言四起,引起公众心理恐慌,导致了“非典”时期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疯狂抢盐等非理性的并发事件。实践证明,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加强信息公开能有效地稳定人心,安定局势,有利于科学合理应对处理危机。
(3)积极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政府是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者。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迅速协调组织媒体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尽可能快速地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并通报、分析,形成主流社会舆论,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功能。政府管理部门的认知导向权威性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可以形成良好的政府引导氛围,可以起到广泛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功能,引导各阶层统一认识,高效处理危机。
3、新闻媒体的媒介素养
社会常态之下,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监督舆论等。公共危机的非常时期,媒体的功用则细化为预警、沟通、参与等。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对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防范、化解公共危机发挥着主导作用。媒体功能发挥得好,公共危机就会较为顺利度过、得到解决;媒体功能发挥得不好,公共危机不但不能安然度过,甚至还会愈演愈烈。因此媒体功能发挥的好坏,对于处理任何公共危机,十分重要。④
(1)明确媒体功能与职责。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中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监视社会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等功能。施拉姆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协调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新闻媒体不仅要很好履行“社会雷达”的功能,而且要向公众释疑解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负责任的分析、解释、评判,引导舆论,协调各方,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⑤马航失联事件中,马来西亚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含糊其辞、隐瞒不公开真相则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2)提升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社会信誉的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工作使命,能够更好地通过评论、报道等来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媒体与社会、传播者与大众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更为顺畅。
4、受众的媒介素养
在泛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对于公众十分重要。其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二, 了解媒介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媒介的技能与方法;第三,学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去伪存真地辨别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自媒体的应用使得处于信息接收端的受众由幕后走到台前,打破传统,扮演起了传者角色。公众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危机信息进行甄别、思考,有选择性地进行解读和传播,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成为理性网民。当我们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时,首先要在对媒介认识的基础上,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⑥
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受众内在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求达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利用,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宪政、雷鸣,《公共危机视域下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J].《河北学刊》,2010(4)
②李文冰,《危机信息传播的公众认知与媒介素养教育》[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
③陈实,《浅析突发性事件下的政府、媒体的媒介素养培养》[J].《金田》,2012(1)
④陈睿,《传媒在危机事件中化解社会风险表现——公众对2008南方雪灾传媒表现的评价研究》[J].《新闻知识》,2010(5)
⑤裴蕾,《播音员主持人语感的特殊性》[J].《现代传播》,2004(3)
⑥张芹,《从“非典”事件看媒介教育》[J].《现代传播》,2004(3)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