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生为本共创精彩——从几个数学课例谈起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18次
  • 评分4
  • 82
  • 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实验小学刘远桥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文章结合具体数学课例谈谈如何以生为本,共创精彩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课改;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生为本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有些不习惯。究竟以生为本的课堂会带来什么呢?笔者认为,带来的会是前所未有的感受——精彩。

一、在争论中得真知

【课堂场景】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布置学生自己课外看书,一上课就先让学生自己来算53÷8=?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学生的小手也纷纷举起来了。然后请一个学生回答:“等于5,还剩下13。”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我昨天晚上看了书,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13已经大过8了,对吗?”部分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认为第一个同学说错了!这时,又有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怎么不可以呀,答案不是对的吗?”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了,他转身对着刚才发言的同学,带点不满意的口吻说:“书上不是说了余数要比除数小吗?13里面还有一个8。所以应该是等于6,还剩下5。”他的话似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是呀,应该是6,还剩下5。”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说,再看看前面发言的两个学生,他们此时也被说服似的暗暗点头……笔者在一旁默不作声地欣赏着、享受着他们的“舌战”,整个过程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做过一次评论,就随他们吧,而可爱的学生们在争论中把问题解决了,真替他们高兴。

【教学反思】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资源优势。教师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先学后教”就是调动资源的简单、易行的办法。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

2.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逐步增强,教学活动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和谐、安全、平等的心理氛围中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敢于辩驳,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华。

二、在交流中享成功

【课堂场景】

在教学“除法的应用题”时,笔者在课堂上出了一题:“有42个人去划船,每5个人坐一条船,最少要多少条船才能坐完这些人?”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面互相交流,把问题解决。在巡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长与组员出现了如下对话:

组长:你们先读题,题目要我们求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有42个人去划船,每5个人坐一条船,要求的是最少要多少条船才能坐完。

组长:好了,你们都知道了题目的意思了,那用什么方法做呀?

生2:我明白了,用除法。(其它同学也点头表示同意。)

生3:我知道用除法,但是最少要多少条船怎么办呀?

组长:你们都知道用除法做了,那我们用除法算一算,是不是等于8条余下2人呀?(其他组员都赞同。)

生4:余下的2人怎么办呀?

组长:余下的两个人要不要去划船呀?

生5:肯定要了,哪有40人去,余下的2人不去的呢?

组长:对了,人人都要去的,余下的2人也要去的,那我们只要再多一条船就可以了吧。

生5:那怎样写呀?

组长:怎样写,我也不太明白,我们问老师。

……

笔者在一旁一直看着他们,高兴地说:“你们的小组合作得很好呀,把问题都弄清楚了,你们的小组长做得好,我要向全班同学表扬你们小组,该怎样写?你们都把答案算对了,只要是在后面答的时候,答清楚,要9条船才能坐完这些人就可以了,你们棒极了!”全班交流的时候,他们小组就大胆地在讲台上发表见解,发言得到了满堂掌声!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教学反思】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真正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互相赞赏,在交流中学会分享成功。这一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他们的合作是快乐的,他们的成功是可喜的。只要给学生们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能与智能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学生会慢慢地学会起飞,他们的学习过程就变得更加快乐,更加稳定,更加精彩。难道这样的课堂不精彩吗?

三、在活动中齐发展

【课堂场景】

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与米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感受了厘米、分米与米的实际长度,但是很多学生对它们还是很陌生的,对它们的感受不大,所以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来量一量课室里面的物体的长度。要求:准备好卷尺,课室里的东西都可以量,注意你用的单位,并把它的长度记录好。要求说好,学生就开始活动了,有的量黑板,有的量铅笔,有的量粉笔,有的量本子有多长,有的量桌面有多宽,有的量桌子有多高……学生在量物体时,有的不太会,但是跟着会的同学一起来做,一下子就会了,而且用的单位都对了;有的同学在量黑板的时候,很难操作,就三个成群地互相帮助,一下子就把它的长度量出来了,并认真地作好记录;有的还到处帮同学量身高,做记录,有的还把自己的头发拔下来,量量有多长,还想量出它的宽,但是问题出现了:“老师,为什么头发有多宽量不出来?是不是还有一些量这些小物品的尺子的?”多好的问题呀!“是呀,还有一些尺子是专门用来量这些小的物品,你真棒!但是今天这里没有,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就去找一找书,看看有没有介绍这些尺子的。”下课铃响了,但是学生还不想下课,还在量着自己感兴趣的物体,一个个乐此不疲地“工作”着,当看到这一幕幕的时候,为人师者的你会怎样想呢?整节课学生感到上课原来可以这么轻松的,这么自由的,这么有趣的!老师的工作就做得更高级了,不是在说教,而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老师变得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学到知识,对这些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明白到数学课的乐趣。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只是利用短短的40分钟来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不是不能记住,但很多时候学生是不理解的,这样对学生有用吗?当然,不是说不要记一些必要的东西,只是认为让学生去感受了再去记,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要来得深刻、来得精彩,而且这样的教学是很必要的。

新课改中,数学的教学是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本文获广东省教育杂志社有奖征文比赛三等奖,“生本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成果论文评选一等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章小霞.以生为本,构建有效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4,(1).

[2]田凤华,卜冬梅.以生为本,提高数学课堂实效[J].学苑教育,2013,(10).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