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郧县大柳乡初级中学 董 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趣味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而传统模式却忽视了这一点,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爱学,会学,乐学。
1.创设情境引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形成“年、月、日”的表象认识。又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这将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巧设悬念激趣。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年、闰年”这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引入:“今年小明7岁,可他哥哥小刚从出生到现在才过了三次生日,谁知道小刚今年几岁?”这道题一出来,学生个个疑惑不解。小明今年7岁,而他哥哥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次生日,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学生要解开这个疑惑,学习“闰年、平年”的知识就成为了其内心深处的渴求,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才会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迁移注意逗趣。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刚才谜面上的‘哥哥’是不是这根长针,‘弟弟’是不是这根短针?那么‘哥哥’、‘弟弟’在钟面上叫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这样一“逗”,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4.引导探索生趣。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享受学习乐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思维,寻求解题规律,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5.善用媒体生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们既能耳闻,又能目睹,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笔者先提问:“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规律等着你们去探究,你们愿意去吗?” “愿意!” “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接着,笔者再用多媒体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笔者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由这个亮点出发,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成为一条直线,及时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数学规律。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并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