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正安县第三完全小学(563418) 吴纪虎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边远山村小学的作文课,常常出现这样一个景象:学生有的手托面庞,表情木然,好像在沉思;有的抓耳挠腮,手忙脚乱,结果只写了只言片语;有的嘴咬笔杆,眼望天花板,愣头愣脑;有的伏案乱画,对纸发傻。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归结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作文起步晚,训练少
作文起步晚、训练少是边远山村小学作文停滞不前的客观原因。纵观边远山村小学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拼写及识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作文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训练——说话训练。一、二年级对作文的训练可谓为零。到了三年级,突然冒出写片段的练习,并把它提到作文的高度,学生从内心迸出了一个“怕”字,写不通顺、连贯便成了家常便饭。
三年级,学生才开始进行片段练习,学校考虑到教师的精力和作文批改的时间有限,规定每学期进行8次作文练习,即每单元一次作文训练。而8次作文中,学生上交的概率又有多大呢?据不完全统计,完成率达85%算是效果显著了,15%的学生不能如期如数完成,这能写好作文吗?
2.接触面窄,作文素材少
据调查,众多转学回来的学生,他们的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普通话水平大多高于长期在边远山村就读的学生,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接触面窄,作文素材少是边远山村孩子写不好作文的又一个原因。边远山村孩子的一日生活除了读书,就是放牛、割猪草之类的琐事。这对他们来说毫无新鲜感,然而老师要求大家写的又是有新意的东西,这无疑在他们面前横加了一道屏障。因此,学生作文素材越来越少,无法写出别有风味的作文,对作文产生了恐惧感。
3.教师的引导值得商榷
边远山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拟一题目,给学生提诸如材料典型、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连贯等笼统要求 ,然后让学生去写。事实上,学生对什么是典型,什么是中心突出,未必理解。有的教师则根据单元作文要求,找一至两篇例文来范读,让学生听后再写,收效甚微,反使学生依样画葫芦瞎编故事。在此情况下写出的作文,教师看了,便给予一句评语:“不要瞎编,请写自己真实的故事。”学生看了这样的评语,心里有什么感受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士气大跌。有的教师设计作文的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布局,结尾又怎么点题等,这样一来,全班学生的作文几乎一个模式。教师批阅:“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能责怪学生吗?笔者认为教师的作文引导值得深入探究。
4.评讲、评改方法简单,不善于挖掘闪光点
在每学期的业务大检查中,纵观学生作文的批语,不是“语序混乱”、“错别字连篇”,就是“文不对题”等指责性的语言。有的教师干脆用“优、良、中、差”等字就完成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的教师的批语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全班学生的作文几乎用的是相同的评语,写得好的则是“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语句通顺”,写得不好的则是“没有条理,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顺”。有的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一位老师安排了一个题为《我的母校》的作文,学生把“母校”写成了“母笑”,其批语是“你爹都在笑”。这些批语能不伤学生的自尊吗?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大修大改,改得面目全非,改出的作文尽是成人化的语言。这符合学生的实际吗?这实际上给学生开了弄虚作假的后门。对指责性的评语,学生更是不想看,也懒得看,作文发下来后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怕同学看了投来异样的目光,怕家长看了投来责备的眼神。
边远山村小学教师的作文评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没有放眼全体学生,而是把目光聚集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学生的身上。有些教师每次评讲总是以优秀学生的作文为范文,其他学生的作文想在课堂上交流,简直比登天还难。有些教师讲评时无非是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自己的下水作文拿来读一遍,像搞优秀作文展一样,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认真寻找作文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儿,需要改进的又是哪些地方,怎样修改等,而是要求学生模仿。
这样下去,学生能不怕作文吗?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作文呢?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学前教育抓起,从培养学生的语感抓起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呢?充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不失为一种良策。比如,看到太阳,学生就能感受到光和热。一个老师问:“冰融化后变成什么?”物理老师的回答是水蒸气,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回答是水,而一个五岁小朋友的回答则是春天。春天,多么富有韵味的回答,多么丰富的想象!因此,抓好学生的语感训练及听说读写训练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都要不失时机地为其营造宽松、愉悦的听说读写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养成良好的说话、练笔习惯。学生卸下包袱,轻松愉快地学习,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才能激发表达的欲望,为写作文打好基础。
2.发掘生活中人、事、物的深层含义,为作文提供素材
边远山村孩子生活单调,信息贫乏,视野狭窄,眼界不够开阔,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平凡事中寻找深意,发展求异思维。比如,我校三楼走廊外墙掉了一小块瓷砖,掉瓷砖的这块空隙长了一棵小树苗,由此,我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小树种是如何飞到墙壁上去的?它是靠什么力量活下来的?这充分唤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小树苗顽强的生命力被学生挖掘出来了。
因此,给学生一双敏锐的双眼,让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是有效发掘作文素材的关键。
3.恰当地运用课本,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
每单元教学完毕后,都有一个单元练习——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篇目,集中反映了什么主题,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构思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运用了哪些事实材料,是否有侧重……这样既复习了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又开启了学生作文的大门。
4.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
首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教师一定要摆正心态,欣赏学生的习作,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要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指责不足;要培养他们写作的习惯,而不是培养作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其次,老师要充分利用作文评讲课,采用多种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习作评价中来。笔者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的作文分类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批阅,共同寻找优点与不足,提高作文水平。
再次,在作文评价中,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某处学生写得不错,教师就在某处给予鼓励,千万别用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评语。
如此下去,学生还会怕作文吗?还会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吗?
以上是笔者工作中的一点心得,在此一聊,是为了达到抛砖引玉之效,以便与诸位老师共同探索提高边远山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途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