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例谈精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291次
  • 评分4
  • 35
  • 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包括初读和精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主要是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精读做好铺垫。精读则主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精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引导学生高效精读做一番探讨。

一、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聚焦学生思维

大部分语文老师在精读课上容易犯一种“通病”——教学内容多而杂,以致课堂上问得过多,教得太碎。学生则忙于应答老师的提问,思维散乱,无法披文入情,深入文本。为改变这一课堂“通病”,教师应基于课程、学情、学段目标和文本提炼出1—2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发散思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用能力。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刘备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改编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更是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应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设计的两个核心问题如下: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2.作者是如何写出他的诚心诚意的?

为更好地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可将核心问题的相关内容按层次细化在每一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教学板块中有梯度地理解、感悟。本课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板块一:走近人物,察言观行,品悟形象之美;

板块二:走进环境,体会句式,发现语言之美;

板块三:辐射课外,走进名著,领略文学之美。

二、以感悟语言内容为依托,指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的要求是有梯度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内化规范经典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何为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评价“理解”的指标。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中适合感情朗读的段落进行有效指导。具体到《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从对比中读出刘备的“诚”

决定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时,作者通过对张飞和刘备语言的描写,鲜明地表露出两人大相径庭的态度,其用意是用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诚心诚意。特别是句中准确的提示语和“!”,更是将人物的形象展露无遗,是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材料。

师:从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如何才能读好人物的对话呢?一要注意提示语。看看张飞说话的语气,刘备呢?二要注意标点符号。两句话的末尾均使用了感叹号,你能读出“!”所表达的情感吗?自己读读,然后同桌分角色练读。

(二)从细节中读出刘备的“诚”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诚心诚意的刘备,特别是“草堂等候”这一场景:“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更是让人如睹其面,如见其人。

学生能够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但由于年龄、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大多说不出自己“如何体会到的”,也就是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既整合了这些零散“点”的教学,不至于教得太“碎”,同时又加深了对刘备人物形象的理解。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中分别把描写刘备动作、神态以及“半里多路”等词语变红。)

师:大家都来读读这段文字,特别要注意读好红颜色的字,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你感悟到的刘备。

(三)从资料中读出刘备的“诚”

相比前面的细节描写,最后一自然段叙述得较为概括,虽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但学生体会较为肤浅,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从资料中激发学生对人物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知道当时二人的年龄吗?当时刘备已经47岁,而诸葛亮仅仅27岁,虽然刘备比诸葛亮整整大了20岁,但是,刘备(生接):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师:当时,刘备被称为“刘皇叔”,而诸葛亮仅仅是一介村夫。但是,刘备(生接):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三、以理解语言形式为手段,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语感,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语文课程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而在语文实践中促进知能转换,提高语用能力。

(一)变换句式,感受语言的优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秀丽宜人的隆中景色,辞藻华丽,用词准确,特别是对松林、溪流和竹林的描写,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此优美的语言文字怎能只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呢?应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松林、溪流和竹林的呢?请大家关注修饰景物的词语,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点拨:a.分别用了三个成语修饰景物;b.修饰同一景物的两个词语前后照应:只有“几片”所以才“疏疏朗朗”,因为“潺潺”,水流得很慢,所以才“清澈见底”,“茂密”和“青翠欲滴”都写出了竹林旺盛的生命力。)

师:作者用词多么准确!老师把句子改变一下,大家感觉如何?指名说。

出示投影:

几片松林疏疏朗朗,

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

连水底的游鱼和石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

景色秀丽宜人。

师:加上“连水底的游鱼和石子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句话后,虽然看起来更具体,但是打破了原来句式的整齐美,读起来也不那么朗朗上口。这么整齐的句式,这么优美的文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背诵下来!

(二)理解语知,促进知能转换

1.动作描写

综观整个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主要运用语言刻画人物,《三顾茅庐》则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因此“动作描写”应是一个教学重点。诚然,教语文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中点”,但它是提高语用能力的手段,在语文知识内部规则指导下的语文实践,对语文技能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细节中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学环节的片段)

……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大家看红颜色的字主要描写刘备的什么?这种运用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叫动作描写。【板书:动作描写】

出示投影:玄德______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师:这是刘备见到诸葛亮时说的第一句话,大家跟老师读一遍。大家想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会做什么动作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师:大家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投影:玄德 下拜 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生齐读。

2.比喻

课后习题的第四题是体会文中三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本文着力描写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描写少之又少,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让学生从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初步感受诸葛亮的才华横溢是编者的意图之一,其二是体会“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及其表达效果。

师:刘备是如此的诚心诚意,那么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这样去做呢?请大家看这两句话。

出示投影: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从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由此想到了两个成语:拨云见日、如鱼得水;

*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前、后半句表达意思一致,后半句补充、修饰前半句,使前半句更具体、形象。

四、以“这一篇”为点,辐射课外阅读

本文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不仅具有“例子”的功能,同时还是一个“引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书,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

师:从此,诸葛亮翻开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跟随刘备四处征战,忠心耿耿,正如这8个成语所概括的那样,请大家自由读读读这些成语。我们一齐读。

出示投影: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初步体会了诸葛亮的“智”,诸葛亮到底有多聪明呢?课后,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这些篇章:

出示投影: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一周后,我们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