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3-30
  • 阅读量418次
  • 评分0
  • 0
  • 0

  时间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就不能够了解史事间的因果联系,无法掌握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更谈不上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尤为重要。


  一、时间观念的教学方法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不间断性和间断性的组合、瞬逝性与永恒性的统一、均等性和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历史的时间性就是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过程的长短及其顺序而产生的内在的联系性,即后承于前,更新发展,并按一定的时序演进的。法国年鉴学派就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在时间中的演进。人类历史是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长河,历史长河中的标志就是时间。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历史时间观念,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思考时空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包括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两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一种特有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学生一旦能在时间观念上把握史事,历史难点便很容易突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可从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链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时间点


  科学的时间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代的时间概念(年代学的),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它属于表面层次;二是逻辑的时间概念(历史学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封建社会结束,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属于隐含层次。很多学生记不住历史阶段的分界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时间的记忆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脑海中只是一个数字,没有生成逻辑思维。“历史时间概念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数字,而是隐含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关联的逻辑顺序、因果关联和实际内涵,相连的时间概念和历史现象又构成一定的历史脉络。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就难以洞察其间的深刻含义。”①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时间单位有毫秒、秒、分、小时、日、月、年、年代、世纪等。现今,“仪式感”一词被广泛提及,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会为跨年而欢呼,会为某一个纪念日而庆祝,因为这一天、这一刻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同样,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上,而不是其他的时间点,是因为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关系。比如,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不是发生在1921年、1941年而是发生在1931年,这就需要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转嫁危机,日本发起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因此,1929—1933年这个时间范围内才会出现九一八事变。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为何会在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通过地图不难看出,欧亚之间的商路很早就有,且更为便捷,为什么非要去绕远开辟一条新的航线呢?这个时间开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这就需要联系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社会、商业等历史背景。又比如,1941年12月7日,这是日本军队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日子;也是这天,美日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同时这天还是一个星期日,美军休息、不做战斗准备,于是日军能够偷袭成功。把这三个点和特定的历史时间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历史年代“活”起来,从而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时间的首要观念是“在场”。①除了让学生联系历史时间点所发生的背景之外,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多角度地思考当时的历史境况。比如,184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教师可以围绕这一历史时间,多角度地层层设问:当时英国人的外交、政治理念是什么?清朝官员的外交、政治理念是什么?身处广州的清朝官员对此是什么态度?身处北京的清朝官员是什么态度?十三行的英国商人的认识是什么?白金汉宫里的官员认识是什么?清朝的百姓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在场”,是1840年这个时代性决定的。再比如,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后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教师不应让学生机械地记忆1894年、1895年这两个时间点,而应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1894年?当时战争的规模、中日双方的战略有什么区别?会对战争的结果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进而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和意义做出自己的评价与解释,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样,历史时间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记忆,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


  因此,需要学生形成把具体的时间点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的意识,进而能够把各个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去记忆,这样既记牢了时间又加强了历史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突破,时间观念自然能够形成。


  2.时间段


  时间段就是一个时间区间,历史的时间段是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解释历史对历史进行“分期”的做法。“分期”就是对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时间排序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给某一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的一种尝试,也是给客观的均等性时间赋以认知上的节奏感。


  为了对选编在时间之线上的历史进行解释和说明,历史学家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时间段,如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等。这些分期都是历史学家给出的便于解释历史的历史时间,因此,每个分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是1840年至1949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两个阶段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教材着重安排了帝国主义侵略、洋务运动、农民起义、政治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内容,需要学生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看,得出这就是一段反对侵略、救亡图存,探索中华民族未来之路的历史的结论。在所有的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这样,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独特的意义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就凸显出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需要分期但是历史思维不能够被历史的分期所禁锢。顾颉刚先生曾说:“为说明的便利计,时代固不能不分。但我们应该注意的就是分了时代,还得处处顾全他们承前启后的关系,总要使学生读了,仍旧觉得一贯,确知分期之为假定。”②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就是要注意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换。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历经两千余年而绵延不断,有它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再到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进而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学习儒家思想,就要了解这些变化与延续,注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


  因此,想要牢记历史的分期,主要是需要学生理解这一时间段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同时需要学生关注历史时期之间的纵向性联系,思维不能受分期所限。


  3.时间链


  人类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在发展,时间标准和规则就趋于复杂、精细,时间体系也随之完善。③在使用传统的交通工具出行的年代,人们的旅行速度缓慢,对时差不太敏感,但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以快速穿越东西,“交通运输是空间中物体位置变化的形式之一,时间是用来表示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一个计量标准”。①


  在《开辟新航路》一课,航海家之所以能够完成海上探险,完成“地理大发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当时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多桅帆船的制造和使用。这种帆船吨位大、动力足、易操作,适合远洋航行,这也说明了交通工具的产生对人们认识时空所带来的改变。麦哲伦船队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完成了西班牙—南美洲火地岛—菲律宾群岛—南非好望角—西班牙的环球航线。美通社今年3月份发布了一则新闻:“冠达邮轮玛丽皇后2号将开启为期99晚的经典环球之旅,航行将途径地中海、阿拉伯海湾、印度洋和非洲南部。”在500年后的今天,环球旅行所用的时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缩短了十倍还多。


  再以林则徐远赴新疆伊犁在途中花费的时间来说,“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终于来到祖国西陲的伊犁惠远城。从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4日),西安疟病两个月不计在内,只是从西安到伊犁,就走了四个月又三天,即122天”。②如今,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西安到伊犁的用时也大大缩短了,多则一两天,少则几个小时。例如,选择飞机出行,西安—乌鲁木齐的航线,用时3小时35分钟,再坐上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的直达特快列车,用时5小时整,10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实现从西安到伊犁两个空间的转换。即使全程选择火车中的快速列车出行,西安—乌鲁木齐,用时34小时55分钟,再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用时7小时26分钟,也能在两天之内实现两地间的转换。可见,新式交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拉近了各地的空间距离,也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又如明清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从家乡出行,多通过钱塘江水路。杭徽道上“十日上徽州”,③徽州人“一世夫妻三年半”。④原先“在南京、北京等处人,见往徽州,莫不色变,此何故耶?盖以徽州交通极为不便”。⑤1933年杭徽公路建成通车,在215公里的杭徽线仅需数小时即可到达。2006年,全长230公里的杭徽高速公路开通,行车时间缩短为2个多小时。2018年底即开通的杭黄铁路,全长265公里,最快只要1.5个小时,从上海到黄山也只2小时。“等杭黄铁路通车后,我们的周末就可以这样过了——周五下班坐上高铁,到黄山不耽误晚上逛屯溪老街。周末两天或去逛西递、宏村、徽州古城,或去黄山风景区看日出,时间绰绰有余。傍晚坐上高铁,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回到了杭州。这样的周末生活,想想就很期待”。⑥


  通过交通工具这个媒介,时空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时空的转换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时间从长到短的动态变化。


  二、时间观念的学法指导


  根据艾宾浩斯定律,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材料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递减的,而且,这种递减在记忆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的速度也就逐步地缓慢下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不断反复、巩固的过程,在平日里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够逐步地树立起时间观念,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1.了解纪年术语


  时间的表达是多样的,时间观念培养的核心是对历史事实的时间进行科学表达并做出合理解读。因此,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纪年方法。


  所谓纪年(纪元)是指历史上的起算年代。在中国,公元前841年有确切纪年开始;在古希腊,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在罗马,公元前775年罗马建城;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由麦加出走麦地那,阿拉伯人以此为纪元。这些都是采用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纪元。


  历史教学中碰到的纪年方法主要有4种。


  (1)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用干支纪年命名,比如“戊戌政变”,“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辛丑条约》,“庚子事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以推断,凡以“甲”开头的干支纪年年代,对应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字一定为“4”。又比如,1841年(辛丑)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51年(辛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1年辛酉政变,1871年(辛未)沙俄强占伊犁,1881年(辛卯)中俄签订《伊犁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故干支纪年凡以“辛”开头的年代,对应公元年代数字末位一定是“1”。基于十“天干”与年代的一一对应关系,可列下表(表1)。


  (2)年号纪年法。以古代皇帝年号纪年,如“贞观十年”,“万历十五年”等。始于汉武帝称帝的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一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多个年号,明清以后一个皇帝一个年号。1912年以后为民国纪年。


  (3)公元纪年法。西方历史学家以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公元1年;此前为公元前。这是目前世界通行的纪年法。


  (4)距今纪年法。多用于一些远古的史事,如河姆渡文化为距今7000年前,良渚文化为距今5000年。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所谓“周年”,也属于此类。如今年是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


  2.使用年表


  如年表、朝代表、时间表等。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史进行呈现,很少横向与世界进行比较,传授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割裂的。新教材又将是通史式呈现,但其中历史时间又显繁复。历史年表所展现出的史事顺序关系,为探寻其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通过时间的同时、共时去判断史事之间在空间上的并存或联系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史事间的异时相随或继时相承关系,去判明史事间在空间上的相随、相承关系。这样才能弄清历史现象(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互为因素、互相制约的关系。否则,历史就会“阴差阳错”。因此,需要学生完成历史大事年表、历史时间轴的制作,从而理清史事的顺序关系。


  3.特殊年代记忆方法


  中学里要记忆的年代有200—300个。其中一些年代的数字比较特别,只要找出其中的规律便很容易记忆。比如,年代以中间的数字为轴两边数字对称: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组年代的个位数字呈递增趋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78年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一组年代呈等差数列: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公差都为“2”。


  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心,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历史素养等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先正确解读“时间”的意义,指出历史进程中的时间观念所蕴含的先人们的思维轨迹和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再探索时间观念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使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学习不仅停留于表面层次,更重要的是理解隐含层次,从而能够更好地解读历史事件,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历史、思考历史、评价历史。作者简介:冯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