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阐述,就会演变成“地理八股”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区域“主题”定位于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把握。
一、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的教学尝试
1.结合特色,确定主题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提炼一个特色鲜明又能耦合区域主干知识的主题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区域主题的确定可以从区域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确定主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找出最具本质的主要特征,追寻出主导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区域的主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山岭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面积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内流河为主。由此可见,气候干旱是本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色,可以通过以“干旱”为主题,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观”“草原山地牧场,绿洲灌溉农业”“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态建设”等区域主干知识,开展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学习。
另外,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区域的总体印象,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切入口,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区域主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西亚,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区域印象就是“战火连绵”,若以“千年争端,今日焦点”为主题,通过探究“大国之争”“水源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等争端事件来开展对西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学习,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整合知识,探究主题
主题确立以后,如何围绕主题将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是“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
以西亚为例,确定“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西亚这一区域仍然是战火连绵,你觉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争、水源之争、宗教之争、民族之争、大国之争等)
②自新航路开辟至现在的21世纪,大国为争夺这一地区明争暗斗几百年。读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请结合所学知识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亚的降水情况,地表景观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请结合西亚降水分布图,简述西亚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为例,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辩证分析缺水给以色列造成的影响。(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独步全球的水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
④解释西亚为什么“水比油贵”?总结西亚的石油分布特点。评价西亚的石油输出线路,谈一谈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争,了解决定西亚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的状况)
⑤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西亚宗教冲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争,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特色)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在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图表、文字材料,创设开放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点评”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课堂从原本单调单一的师生关系传递向师生互动、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的多重关系上传递。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类比差异,深化主题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区域发展等。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与其特征相似的区域,通过认识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西亚和中亚的类比分析为例。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两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个性。西亚与中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两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探究区域发展。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区域间的类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应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主题魅力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主题。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设立主题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题相对枯燥,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强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与环境紧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由于其独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润色加工主题,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干旱环境下地域文化的体现。笔者发现,教学时通过创设以“坎儿井”为情境的主题导入,不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给相对枯燥的“干旱”主题注入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2.完善知识结构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在目标导向上,侧重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或区域问题研究方法)的引导,而不是以区域地理知识获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问上注重引导性、思辨性,通过围绕主题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思考,以“点”带“面”生成对区域的总体认识。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学习能力,符合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但在区域地理知识的获取上相对薄弱。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就相当于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如通过填充、填图等形式明确区域的位置、范围;课后整理,如通过绘制区域主干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为地理高考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8):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