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贵州省贞丰县长田镇初级中学 562200)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最佳情境,用情境教学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将是一条新一轮课改的有效途径。在音乐课堂上需要情境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之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情境;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在教学内容上要形象化、趣味化,始终体现“动”的原则,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中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那么,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创设适当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例如,在教学《山乡的彩云》时,歌词:“白的是棉花,红的是苹果,黄的是稻谷,绿的是茶树……。”描绘了一幅人们喜唱丰收的山村美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歌词,感受画面的美景,我将歌曲和有关棉花、苹果、稻谷、茶树等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人们丰收的喜悦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又如《草原就是我们的家》描绘了一幅“遍地是牛羊,天空飘彩霞”的草原风景。教学时,根据歌曲内容的特点,自制一些反映歌词内容特点的幻灯片。让学生结合画面,对画中的人、物、景、情展开联想,结合教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的内容,然后,用幻灯再现歌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歌词的理解,从而达到“出声入画,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 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
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在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