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音与香道是泉州及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古老艺术,在原有的香道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以南音的“谱”替换原有的古琴曲,将香道与南音两种表演的艺术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在香道表演中融入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南音,将成为一种更加接地气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能使南音与香道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推广,为海丝文化旅游提供新的旅游资源,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广面、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将南音这一古老文化通过旅游带动推广,使南音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为其提供生存的新空间和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海丝文化旅游 南音传承 香道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在文化旅游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丝”无疑成为了泉州的又一重要历史名片。2015年,在国家旅游局将该年度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的背景下,以“海丝”文化为新亮点的福建泉州将迎来一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旅游革命。
一、南音与香道的表演
(一)南音表演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起源于泉州,在闽南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2009年10月,泉州南音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
南音包含三个部分,即“指、谱、曲”。“指”即指套,是由几首有关联、有故事情节的曲子组成的,有唱词,但多用于演奏,通常取最末的几章,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组成的上四管加入嗳仔和小叫、双铃、响盏、四宝等下四管来组成开场的嗳仔指;“谱”为纯器乐曲,又南音四大件加上拍板来演奏,通常用于南音节目结束时的最后一个节目演奏;“曲”也成散曲,有唱词,由南音四大件伴奏,演唱者手持拍板,以古代标准的泉州方言演唱。南音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至今只有南音中保存有汉代相和歌中“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①这一演唱形式。
(二)香道表演
香道是我国汉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使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古老艺术,是我国又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道是香道师通过对香料调配组合后进行涂抹、喷洒或者熏点等操作,并与精心布置的环境、轻柔的香道知识讲解和富有高度艺术性的香道道具等进行有机配合,再一典雅的点香和清丽的闻香手法辅之,使得这些操作所产生的香气和香烟引导香道师和品香人体验安逸、舒适、愉快、兴奋等意境和氛围。
香道表演的传统表演形式有篆香、隔火熏香等形式,在永春的香道表演中,以篆香的表演形式居多。篆香的表演是伴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曲,依次进行理灰、压香灰、打香篆、欣赏香篆、点香、品香的过程。
二、南音与香道的艺术结合
(一)南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泉州南音发源于泉州,广泛流传与闽南及东南亚地区,在闽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南音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作为闽南人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泉州,除了泉州南乐团在南音艺苑定期举办的南音专场演出,人们聆听南音的场所大多是在泉州遍地开花的茶馆中。泉州的绝大多数茶馆中都有南音的表演,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群众,都可以在茶馆中点上一壶清茶,同时欣赏南音表演。这种简单的休闲方式,将南音文化深深的融入闽南人的生活中,并且随着游人的来来往往,带到世界各地。
王珊②在《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中提到:“城市群体中的商人、工人、手工业者,以及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皆有大量自发演唱、演奏南音的人群,他们对南音的热爱和熟练程度出乎我们的预料,在泉州开元寺、府文庙附近,笔者还曾数次见到普通市民站在路边自发演唱南音,并有不少群众围观聆听且陶醉其中的场景……而那些为南音事业勤勤恳恳奉献心力的‘弦管忠臣’,甚至那些‘附庸风雅’的南音拥护者,都构成南音在民间传播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不止在泉州,在那些南音传承传播的地区,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香文化产业日渐规模
中国香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商周时期,焚香祭天的传说就已经出现。到了唐朝,香客、香作坊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并且逐渐形成一大产业。明清之后,更是繁盛,王侯将相焚香祈天,文人骚客焚香怡情。近代,由于国家动乱,香道也因此没落,逐渐无人问津。直至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香文化又开始逐渐繁盛起来。
2014年7月被正式授予“中国香都”的称号,成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制香基地。目前,达埔镇开始挖掘香文化的历史,大力发展香文化产业,并尝试把香、花、茶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文化引入香产业,改变原始的用香方式,并与旅游结合起来,促进香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永春香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自中国香都旅游开放以来,达埔各大香业开始依托香道等传统文化特色来宣传永春香文化,特别是彬达香业创建的自己的创意文化园,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三)南音与香道的结合相得益彰
音乐与香文化的结合由来已久,我国自古就有“焚香抚琴”的说法。古时,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文士淑女操琴时都要焚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弹琴时经常有童子相侍,香案常置,焚香助兴。因此,音乐是香道表演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选择正确的音乐不仅能烘托出香道表演的氛围,表达出文化艺术厚重的情感,加强香道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并且在整个表演中起到把握节奏的作用。
田青③认为,中国音乐的“简约”、“重韵味轻技术”、“多散拍”、“音乐线性展开”、“持拍眼”、以及合奏上“求同存异”的风格特征与特殊形态,这些特点都可以在南音音乐中轻易发现,接至足以作为中国音乐的“典型”看待。泉州南音曲调悠扬婉约,节奏较为缓慢,特别是“谱”十分符合田青老师所提出的中国音乐的特点。南音的“谱”作为纯器乐曲,每一首谱和其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带给人以不同的意境。台湾汉唐乐府的大型南音乐舞《韩熙载夜宴图》就开创了两者相结合的先例,其第一幕“沉吟”中,就是在南音名谱《四时景》的背景音乐下,舞台两侧的侍女以香道和花艺点缀画面,馨香袅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高雅、宁静、美妙的境界。在这个短短几分钟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南音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将南音中的“谱”和香道表演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有闽南特色的新型艺术形式呢?
笔者认为,香道表演主要是通过调香、制香、品香的过程,使人进入一种人香合一的精神状态,从而品味香道带来的静、沉、定的精神意境。而南音的“谱”有许多节奏缓慢的慢三撩的章节,如《五湖游》的第一章《金钱经》所描绘的禅定般的意境,《四时景》第一章《立春·新莺出谷》和《梅花操》第一章《酿雪争春》所描绘的初春万物静悄悄的复苏的景象,甚至是紧三撩的《梅花操》第三章《点水流香》极富动感的节奏也很适合品香时配合香烟袅袅生起的美景。南音音乐中自带的意境配合香道进行表演,不仅能对香道表演的节奏进行把控,更重要的是使得香道表演融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
三、依托海丝文化旅游南音与香道表演结合的发展前景展望
(一)结合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根据新的文化旅游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对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已经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作为指标,还必须在考虑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一起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中, 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
依托“中国香都”这一称号,达埔镇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香道表演的形式来大力推广香文化。其中彬达香业在香道表演和旅游业发展中有着绝对优势。每逢周末、节假日,彬达以“一脉香承”为主题的创意文化园中就会迎来大批自驾游、短途旅行团,平均每日接待人员达上千人。每天根据游客数量组织香道表演,每天至少3场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精品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香文化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实质上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南音与香道的结合就是以永春香道现有的商业成果为诱发点,以南音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文化为核心。在达埔将文化引入香产业并与旅游业结合的政策指引下,将闽南传统文化南音与香道表演相互结合形成的新型表演方式融入现有的旅游产业,不仅能保有原来的旅游带动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更能使原来传统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在传统旅游层面上融入闽南传统文化,从而满足现在人们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并且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依托文化旅游的创新表演有利于南音文化的传承
根据“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惠互利、互联互通”的原则,福建正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同时,在泉州打造海丝先行区,使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泉州南音作为泉州本土的音乐,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在泉州打造古城海丝旅游中,不仅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亮点,更能够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品牌作为推广。因此,将海丝文化旅游基因融入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再辅以中国传统艺术香道,三者结合推广,对南音的传承与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将南音与香道结合这一形式推广南音,能够形成一种以南音文化为核心,以现有的香道产业、商业链为诱发点,通过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这一契机,传播推广南音的新型推广形式。这一形式不但能拓宽南音的传播地区及范围,而且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南音,喜爱南音,甚至传承南音。
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顺应历史的潮流,在立足传统南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特色,赋予南音新的色彩,不但能够为南音的传承培养更加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激活南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好的与时代接轨,为南音提供生存新空间和发展新环境。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省级)成果,项目编号201510399024。
注释:
①《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②王珊,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致力于泉州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事南音传承研究。
③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02).
[2]徐捷.日本香道文化的传承(1)[J].日语知识,2012,(04).
[3]王珊.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J].东南学术,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