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华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刘圩小学
“说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对物体的剖析、归纳能力;“绘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将“说画”与“绘画”两种形式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二者相依相靠,并驾齐驱,对孩子全方位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非常有益。为此,笔者做了一系列教学尝试。
一、说物体,画物象
生活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是绘画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学校、社区、公园、游乐场、集市、高山、河流、树林、田野、道路……这些都是儿童绘画选材创作的极好素材。我们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徜徉于生活场景之中,培养他们的“说画”能力,让他们叙述物体的结构、形状、色彩、特征和用途;与此同时,在绘画表现过程中,让他们说物体的主与次、前和后、大与小的关系,说物体的表现方法,说物体再变化的表现手法。教学中,让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画什么就说什么,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述、归纳对物体的认识、理解,以及对画面的“准”构思,把归纳的内容,用图像表现出来。说画是基石,绘画是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说什么”与“如何画”都很重要,学会“说画”,善于“说画”,“绘画“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案例1】图1至图4这几幅画表现的是农村赶集时的情景。首先,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带领学生到集市中观察、感悟,引导他们说集市的场景,说赶集人、买卖人的神情、动作,说货摊及货摊周围物体的颜色、形状,说要表现的主要物体,说构图,说预置画面的物体主次关系等。然后,引导他们小组讨论,把说的东西进行归纳、取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顺利完成了作品。
在生活体验中,在观察审视中,在说画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用图像来表现对物体的认识、来创新物象,用图像来创造生活。“说画”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物象的认识程度,在说画、绘画中积累了物象,久而久之,他们的美术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会逐步趋向完美,他们描绘的画面会更加丰富、更有灵性。
二、说画意,临作品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临一幅优秀的大师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美术学习目标,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对其加以描述,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欣赏之中,迅速获得审美情趣。然后,要求他们在交流讨论中说大师的“画意”,说大师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特点;说大师作品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方法;说与作品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让他们的思想与大师作品相碰撞,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对大师作品的感受、认识说出来。在他们相互讨论、自由“品说”中,教师要融人其中,引领他们步人大师作品的文化情境中,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关注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理解作品中的主次、强弱、虚实与取舍。在“说画”中提出绘画要求,可以临得“很像”,可以对大师作品改头换面,也可以对大师作品“任意”处理、加工和再创造。
【案例2】图5至图10这几幅画是学生感悟达·芬奇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的作业,作业体现了他们天真、稚拙的秉性。画之前,让他们蒙上画中人物蒙娜丽莎的嘴、鼻子,说她的眼神:“微笑、伤心、友善、讽刺、哀愁、愤怒……”然后,再蒙上她的眼睛、鼻子,说她的嘴部的表情:“高兴的笑、温柔的笑、害怕的笑、无奈的笑、伤心的苦笑、犀利的讥笑……”这些都是他们对画的自我感受。“说画”之后,要求他们可以临得很像,可以将画面改画成妈妈、姐姐、老师、自己喜欢的人等;可采取黑白画、色彩画、漫画、卡通画等不同表现形式完成作业。
也许有人会说,不应该让孩子临摹大师的画,那样会干篇一律的,会缺乏情感和创意,失去艺术品的灵魂。可笔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多看大师的画,多临大师的画,多学大师的画,是一种图像知识的积累,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学习技法的途径。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为他们指点迷津,在他们“自由”品说大师的画,“自由地”从童真、童趣的角度去理解大师画作的时候,引导他们去认识大师的作品,去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走进大师的作品之中,去品读、去感悟,与之产生共鸣;引领他们用稚拙的手法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变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认知和表现形式,凸显他们丰富而自由的个性。
三、说文本,画文中画
儿童文学包罗万象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儿童心理,让孩子情有独钟。把它与少儿绘画相渗透,既能提升孩子的文学修养,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美术知识面,呈现更多的绘画题材。教学中,教师应引领他们抓住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有目的地品读,让他们用语言表述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说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让他们在品读中重组认知,产生通感,把对作品的领悟迁移到绘画的新问题情境中,把文字表述转化为形象描绘,并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美术知识、经验、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将文字与绘画学习的各个层次相互联系,把抽象文字转变成具体物像,使表现与感觉达成一致,将单一图像组织成富有变化的画面。
【案例3】图11至图14是学生品读白居易诗《池上》之后描绘的几幅作品。教学中,教师首先让他们找出诗中关键的字、词或句子,“小娃(人物)、小艇、采莲、池塘”,品读多遍,说诗意、说要表现的内容、说表现的方法,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用图像表现出诗人描述的画面。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知识融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从儿时做起,逐步夯实他们的文学艺术与给画艺术修养基础,将二者熔于一体、融会贯通,对他们的美术素养来说是锦上添花的。
四、评画,评后再画
儿童画与儿童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由、随意、松散,不讲逻辑。他们的画是一片没有被污染的绿洲,他们的语言天真、质朴、稚拙。他们喜爱用图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喜欢说、评自己的画、别人的画,他们在绘画与评画中呈现的是乐观、向上、直言不讳的健康心态。这一片“绿洲”与“童言无忌”需要我们的保护,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良言有益但需包装”,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激励和反馈功能,以无穷尽的情感,灵活地、积极地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知其不足,补益其过;抓住闪光的亮点,积极表扬,给予肯定,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这一点“真好”“很漂亮”;抓住欠缺的地方,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需克服的不足点和修改、弥补的方法,找到一法多解、一解多法的绘画表现形式,找到发展的方向,让他们知道,改了这一点,作品就会变得“更好”“更漂亮”。在评价中,笔者很在意学生的“七嘴八舌”,准许他们“胡思乱想”,这样,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会得到满足,思维会更加灵活,更愿意听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愿意在评价之后,进行二次、三次或更多次的补画、修改、再创作,愿意与美术相拥。
【案例4】六年级《明与暗》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认知黑白灰三大面的基础上,对正方体与球体几何模型进行写生练习。学生实践环节结束后,进入评价环节。
学生甲:这一幅作业,正方体与球体的三大面太明显,缺少了过渡部分。(图15)
学生乙:这幅画,物体的轮廓线好像被一根铁丝圈住—样,太死板啦。(图16)
学生丙:这一幅画,画得太灰了,明暗面不分明。(图17)
学生丁:这幅画,画得比较好,线条排列好,明暗表现得也比较分明,感觉很舒服。(图18)
评价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大家的合理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
最后,教师做总结:听了你们的评价,老师非常感动,你们不但说出了物体明暗表现的要点与方法,而且也指出了同学作业存在的不足,同时也体现了你们互相帮助的精神。看到你们能很好地接受同学好的建议,完善了各自的作业,线条变得漂亮了,明暗处理得也比较好,作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老师很是欣慰……
五、结语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许,这些学生也不例外。真挚的评价、真诚的建议,会促使他们进行不断的自我修整,他们的思维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广阔、敏捷,作品会逐渐变得漂亮起来;在此基础之上,老师的由衷赞美、充分肯定,可以进一步使他们获得更多信心,变得更加自信。
“说画”是个性的体现,“绘画”则是表现个性的一种手段。“说画”与“绘画”都是人本能的创作活动,丰富而自由的个性可以激发出一个人巨大的创造力,无论怎样将“说画”与“绘画”相渗透,无论是怎样的活动,都应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同时,让他们在“说画”与“绘画”中凸显个性,在充满个性的“说画”与“绘画”中持久发展,越说越好、越画越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