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华 青海省西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目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即使对一个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来讲也并不陌生,但对青海省西宁市的美术学科而言,提出此话题真是有些“囊中羞涩”。
一、分析教研现状,认清存在问题
由于在我省整个教育中,美术学科目前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师资短缺,不被重视,导致美术教师缺失了对本学科深层研究、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用心付出的兴趣与内驱力,美术教研更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长久以来,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无形中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程度,“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得到良好体现。其二,在市区,一所初中学校平均只有1-2名美术教师,美术学科师资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校内同学科教师人数过少,教师间相互交流氛围不足,导致无论在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形成单一、封闭和滞后的状态,不能满足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条件。其三,多数学校美术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上是与体育、音乐学科共同开展的,由于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导致教研活动大而空,故校本教研活动形同虚设。其四,学校内部、学区内校与校之间开展教研活动方面,例如进行各种教学竞赛、教学展示、教学设计比赛和教研交流等,美术学科被边缘化,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几乎被剥夺。加之,省、区(县)级教研部门几乎没有专业教研员,美术学科教科研缺乏专业教研员的引领,也从未开展过高层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笔者意识到必须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那些有能力、有才华的教师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同时,也让那些缺乏教学能力和教研经验的教师通过此类教科研活动,开阔视野,在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教研活动初探,教师受益良多
万事开头难。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前,笔者与几位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交流论证,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要想开好头,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平时的听课、观摩和教学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方面,有很强的可塑性,就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说明教研活动意图,当谈及请他们来参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大部分教师表情勉强,似乎有些畏难情绪。经过多方了解和询问,我们发现,教师长期处在一种自我封闭、唯我独尊的状态下进行着教学活动,相互之间很少交流,缺乏自信,也缺乏敢于担当的勇气。最终,我们从个别相对比较优秀的教师人手,几位都是在省市各类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得荣誉的教师。
为使此次活动充分体现教研的实效性,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策划、协调、组织教师备课,从教学设计人手,反复磋商、打磨,科学合理设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评价量规,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此次“同课异构”的课题为《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分别由以下四位教师完成。
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的杨俊老师从情感导入、启发鼓励、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等教学方法人手,引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感受和理解画面中的线条、色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大胆表现。在学法上,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杨老师将知识点“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有意忽略,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完成学习内容。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环节,师生共同分析线条、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实践环节中,围绕生活中的实例,分别要求四个小组针对四个不同的情感事例,用绘画方式进行情感表达练习,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在作品展示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将预设的四个问题进行组合,形成新的作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西宁市第二十九中学的刘明霞老师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了真实生活的视频,有效拉近了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创作练习前插入卜桦的动画短片《猫》,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作品欣赏中,充分发挥了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在作品创作练习中,改变了命题式的单一的练习形式,提前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半成品无色图片资料,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运用色彩语言自由表达情感,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绘画基础差、无从人手等问题,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展示作品环节打破了学科本位,将散文、诗歌与美术创作相结合,达到了学科整合的目的。
西宁市第二十二中学的韩鸿岩老师借助音乐与美术的联系,通过音乐导入来帮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欣赏感受,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美术语言结合文学、诗歌等进行欣赏,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在实践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绘画创作,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西宁市第十一中学的高群老师从色彩人手,抓住学生青春期对情感的懵懂、好奇,以情感为纽带,通过音乐欣赏,将美术中色彩、色调、笔触等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对梵高作品的欣赏分析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丰富多彩的表现语言和形式。借助音乐与美术的联系,通过音乐的欣赏来帮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让学生听音乐即兴绘画成为该课的亮点,这对后面的改画练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打造教学蓝本,激活教师智慧
组织开展好一项有效的教研活动,就能激活一批善于学习和钻研的好教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因为不受重视,进取心、钻研心不强,自认为有几年、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应付一堂课不成问题。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感受,更未能深层次地去思考美术教学的目的。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打造出不同的教学蓝本,并通过互联网分享给所有的教师。这样,一来教师们通过分享,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多种创意、多种形式和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从中获得启示;二来,对于一些很少走出去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他们打开设计思路,得到教学启迪,并能在实践中有所借鉴;此外,还可以激活教师的智慧,使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区学生、师资、教学环境等实际,主动地进行再加工和再设计,最终形成符合自身教学实际并能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
四、鼓励教师参与,发挥能动作用
作为教研员有义务承担起帮助、指导和引领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任,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让教师尽快走出误区;应多与教师谈心和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以使教研工作更加有效;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放大优点,淡化不足,增强自信心;要多给教师创设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毕竟,教研工作如果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教学方案一
执教:杨俊
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教材分析(略)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对分析作品已有了自己的思路。同学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互动氛围较浓,他们对多媒体课件很熟悉,也很感兴趣。
设计理念
在学习第一课“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步了解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并学习运用线条、色彩等比较抽象的表现语言来表达主观情感。
1.情感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感受和理解画面中的线条、色彩与表达情感的联系。
3.鼓励教学法。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予以充分鼓励,在作业练习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大胆地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体验其视觉感受;能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绘制出能够表达主观情感的色彩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分析、评述、相互讨论、自主创作、展示评价的学习过程,初步掌握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方法,并能描述美术作品造型、色彩所传达的内在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能以审美眼光感受生活,并了解美术作品可以表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要点
重点:理解美术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表达不同的主观情感。
难点: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主观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油画棒、白纸、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提出几个生活中遇到的事例:①我的QQ号码被盗了;②最喜欢的小狗丢了;③小长假老师留的作业很少;④下周要去社会实践。提问学生,如果遇到以上这些情况,通常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2.欣赏几幅学生作品(表达喜悦、悲伤、愤怒、沮丧),看看同龄人如何用绘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3.我们平时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呢?今天就来学习《美术可以表达主观情感》这一课。
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用几个稍作加工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兴趣,再顺势导入课题,使学生对这一课有初步的认知。
二、讲授新课
1.多媒体播放名家作品:《星月夜》(梵高)、《舞蹈》(马蒂斯)、《高更的椅子》(梵高)、《百老汇的爵士乐》(蒙德里安)、《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怀斯)、《呐喊》(蒙克)、《内战的预感》(达利)、《加歇医生肖像》(梵高)、《灰色的树》(蒙德里安)、《太阳下的人与狗》(米罗)、《白杨林》(吴冠中)、《海边的塔希提少女》(高更)。
2.赏析蒙德里安的《灰树》、米罗的《夏日》两幅作品。
提问:两幅作品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绪?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3.朗诵闻一多的诗《色彩》。
4.用四种颜色红、黄、蓝、绿的图片来让学生分别体会“春夏秋冬”和“酸甜苦辣”。
5.分析横线、竖线、曲线、波浪线、虚线、射线等线条表达的不同情感。再让学生欣赏有这些线条的作品,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理解美术可以表达主观情感的方法,从而解决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分析线条、色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创设的几个小活动,让学生理解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可以表达不同的主观情感。
三、制作实践
1.布置学生作业:提出四个具体的情感事例,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进行绘画情感表达练习。
①中考结束了,我考上了向往的高中;②我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③妈妈今天把我喜欢的漫画书全都没收了;④下午全体教师开大会,我们自由安排了4节课。)
2.给出作业要求:用线条和色彩表达,画满整张纸。
3.学生创作。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成果,学会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主观情感。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有了表达的方向,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1.将学生作品合并成四组,在黑板上展示。
2.首先由学生自评,接着让生生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将每个学生的画合并成四组大的作品,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增强了信心,在做作业时,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展评时再提出团结协作的要求。自主与协作相结合,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五、小结拓展
这节课为同学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愿美术始终围绕在同学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设计意图】本课小结力求首尾呼应,使学生体会美术作品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方案二
执教:刘明霞
西宁市第二十九中学
教材分析(略)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具有儿童共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交流与情感教育。虽然学生对“造型·表现”课的基本技能掌握较差,却能无拘无束地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设计思路
本课运用的是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设计了七个环节:1.课前预习(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主观情感的表现);2.课堂导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表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和讨论,使学生对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再现和表现”两部分内容);3.学导结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美术作品,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了更系统的掌握);4.深化探究(师生共同深入分析色彩对表达主观情感的影响);5.达标测评(配以图片资料,用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深理解);6.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画家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生活和命运的主观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归纳能力);7.课后拓展(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表现性美术语言的特点,用油画棒等绘画材料,创作出表现主观情感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展示表现主观情感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活动及学习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之美;表达对表现对象的情感;学会观察生活,并以审美的角度感受生活;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价值。
教学要点
重点:对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法及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表达主观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绘画工具和其他资料。
学具:课本、相关资料、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请同学们搜集《春》《夏》《秋》《冬》的美术作品并配上一段相关的散文、诗词,或是一首歌曲,分析每幅作品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情感态度。
二、导入新课
出示与《开国大典》《格尔尼卡》有关的视频资料及相应的美术作品。
1.导学问题:观看视频资料一、二和两幅美术作品,简单评述这两幅美术作品的内容与视频资料内容有什么异同点,以及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小结:通过视频一“开国大典”和油画《开国大典》对比,反映了美术作品侧重于再现生活真实,即再现性美术作品;通过视频二“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和油画《格尔尼卡》对比,反映了美术作品侧重于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即表现性美术作品。
《开国大典》以写实的手法着重描绘新中国成立时举国欢庆这一历史场面——再现性美术作品。
《格尔尼卡》作品打破了空间界限,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怒和抗议—一表现性美术作品。
【设计意图】真实的视频资料与不同表现形式美术作品的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可以运用特有的艺术手法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并有效地拉近实际生活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距离。
三、讲授新课
欣赏表现性美术作品。(学导结合)
1.导学问题: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观情感是采用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形式的?
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补充说明同一观点。
2.出示作品:《春》,波提切利,蛋彩画,具象表现;《春如线》,吴冠中,墨彩画,抽象表现。
【设计意图】此环节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
3.导学问题:作品中的哪种艺术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情感?
4.欣赏作品: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有—位女士问:“马蒂斯先生,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吗?”马蒂斯回答说:“夫人,那不是—位女士,那是—幅画。”
提问:如何理解这句话?如何理解马蒂斯的作品?
色彩是艺术家主观情感表现的重要的形式语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对话的形式,引出色彩是艺术家主观情感表现的形式语言,从欣赏者和创造者的角度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5.请欣赏卜桦的《猫》,感受作品表现的主观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深切感受,并与生活相联系,将德育渗透到欣赏中,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
四、制作实践
布置创作与展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创作。
1.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运用具象或抽象形式和色彩的感情特征表现自己对不同事物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炽热强烈的,也可以是宁静和谐的……
2.展示要求:①主题;②表现形式(具象表现、抽象表现);③色彩搭配(相邻色、对比色);④表达的主观情感。
3.学生展示作品,谈创作体会;其他组的学生补充或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此环节运用适当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进行创作和展示,培养学生以审美角度感受生活、看待社会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
除绘画作品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外,还有哪些艺术形式也能表现主观情感?(雕塑、书法、摄影、设计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性美术作品,让学生再次感受视觉与思想的统一。
六、课堂小结
(融入德育)同学们学会了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结合色彩感情特征,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通过小组合作,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和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本课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教学方案三
执教:韩鸿岩
西宁市第二十二中学
教材分析(略)
学生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中学,学生在美术方面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绘画表现能力较欠缺,因此,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设计理念
借助音乐与美术的联系,通过音乐的情感导入帮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具象、抽象)通过造型、色彩及构图等手段所传达的内在含义。
教学目标
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体验其视觉感受,了解其外在的表现形式等知识。了解美术作品外在形式与主观情感表现的关系,并在美术创作中学会用抽象表现方式来表达主观情感。以审美的眼光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表达不同的主观情感。
难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美术作品中情感心绪的表现,并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主观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教设备、课件。
学具:图画本、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片段,请学生欣赏。
提问:这首歌大家熟悉吗?它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学生默默感受,然后发表看法。
教师小结并提问:音乐是靠音符和节奏抒发情感的,那么,美术是利用什么手段来表现主观情感的呢?
【设计意图】借助音乐的情感表现,帮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引入课题,教师板书: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二、新课讲授
1.欣赏、分析具象性作品
师生共同欣赏作品《婴儿最初的爱抚》和《面包》。
教师提问: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婴儿最初的爱抚》以细腻的笔触和温和的色调,来表现温柔的母子情;《面包》以粗犷的线条来表现母亲难以抑制的悲痛情感。)
教师总结:这两幅作品都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属于写实风格的绘画。
2.欣赏、分析表现主义作品
教师课件出示挪威画家蒙克的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呐喊》,请学生欣赏后进行分析。
几名学生分析之后,教师总结:这幅作品对色彩和人物造型进行了夸张和变形。蒙克完成于1893年的代表作《呐喊》举世闻名,奇特造型、动荡线条、燃烧的血红色彩的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等,都表现了他的恐惧。作品中的人物似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中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3.欣赏、分析抽象主义作品
播放百老汇爵士音乐,让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教师提问:你会用怎样的造型和色彩去表现音乐带给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图片让学生欣赏、分析,并说明其采用的是抽象的表现手法——画面由点、线、面、色构成。
4.总结表现性美术作品特征
(1)表现性美术作品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美术家的主观认识和情感的渗透要多一些;或者是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情感的表达。
(2)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不同于具象性美术作品。这类作品往往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象。它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元素给人的感觉。
5.教师讲述有关毕加索和小偷的故事,引出表现性美术作品及其表现形式(具象形态、抽象形态)。
6.师生交流话题“我喜欢什么色彩”,然后请学生欣赏小诗《色彩》。
7.展示两幅色彩图《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请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评述和讨论,并借助音乐使学生了解抽象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构图手段所传达的内在含义,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写实性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特征进行简要总结,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在实践阶段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探究与实践
运用抽象表现形式(点、线、面、色)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提高绘画能力。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1.自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是怎样运用造型和色彩来表现自己情感的,以及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内容主题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能培养他们互相学习、同伴欣赏的习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美术作品可以表现画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主观感受。画家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我们通过绘画训练也体会了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教学方案四
执教:高群
西宁市第十一中学
教材分析(略)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造型和色彩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造型和色彩在一幅画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情绪还不能完全理解。尤其是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这—难点,比较难以突破,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通过作品展示,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受;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讲解,让学生慢慢领悟造型和色彩在画面中的作用,并有感而发,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设计理念
此课设计主要从美术的基本要素人手,将色彩、音乐、情感融为—体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色彩与情感的关系,从而在美术创作中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了解色彩、色调、笔触等绘画艺术语言及特点,运用水粉、油画棒等工具材料描绘出可以表现出自己情感的绘画作品;运用自主学习、深入体验的方法,完成一张梵高作品《向日葵》的改画练习;能感受色彩绘画的乐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不同的色彩、色调、笔触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难点:有意识地运用色彩给人的不同情感反应,尝试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准备
教具:“向日葵”摄影图片、梵高作品《向日葵》图片、课件、色彩画工具(油画棒、水粉颜料)、范作等。
学具:色彩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欣赏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向日葵,结合“向日葵”摄影图片进行分析。
教师提问:向日葵的生长状态如何?形状如何?色彩如何?你会如何表现?
学生思考并讨论。
【设计意图】初步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
二、欣赏
课件出示梵高作品《向日葵》图片。
请学生欣赏后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这幅画如何?这幅画的色彩和笔触如何?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向日葵的色彩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耀眼;花瓣用笔粗犷豪放,富有动感和节奏感,与背景形成对比。
三、感受
不同色彩、色调及笔触带给人的感受不同。
欣赏范画《春》《夏》《秋》《冬》(图1至图4),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学生感受:(略)
教师小结:不同的色彩和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可以用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定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造型元素——色彩、色调的运用给画面带来的特殊效果。
教师介绍:不同的笔触也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教师示范多种笔触。(略)
学生体验。如:圆形的笔触给人感觉完整、概括;倒置三角形的笔触给人一种动感的效果;同一方向的线条并置,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以中心点为基础,向外发散的笔触给人一种爆炸、闪烁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定,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造型手段——笔触的运用,能够给画面带来的特殊效果。
四、体验
不同色彩带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
(1)欣赏多幅梵高创作的题为《向日葵》的油画作品,了解其情感表达,体验其色彩特点和笔触风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使学生对梵高作品色彩丰富性的了解。
(2)听音乐《命运交响曲》,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色彩画出对音乐的理解。
教师介绍:不同的音乐能传递给人不同的情感,色彩因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反应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我们来欣赏一下几位同龄人听了这段曲子之后的课堂习作。(图5至图8)
师生发表对这些作品的感受。
(图1:命运犹如黑白琴键弹奏出的优美音符;图2:流动的曲线交织着理性的圆点,把命运交织成一张不可琢磨的网;图3:灰色调的运用如梦如幻地展示了人与命运的关系;图4:对比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激情澎湃的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欣赏,发挥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作用,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理解;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课堂改画练习
教师请学生尝试改变梵高《向日葵》的色彩和笔触,看看会在画面上产生何种效果。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略)
【设计意图】尝试改变向日葵原来的色彩、形状和笔触,鼓励学生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向日葵的感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