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情带技润物无声——对陈伟骏老师《侗乡稻草龙》一课教学的评析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74次
  • 评分4
  • 75
  • 0

段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对学校美术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价值引领的实践活动,它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同时,教育亦是将学生“导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国家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这应该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也正是基于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学校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维度,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追求。延伸至美术教学,诚如丰子恺所言,学校中的艺术教育“非局部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育”。艺术教育必定需要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涵养美感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陶冶、道德提升和价值引领。另外,这也是艺术本体价值的体现。翻看中西方美术史,有关于此的明证俯拾即是。如:中国古代艺术中讲究“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功能,还有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对人性的弘扬,等等。 然话虽如此,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却存在一种“过犹不及”的现象,值得我们警醒。有时,为了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道德教育过于外显,似乎这样才能凸显“美术课程走进文化”之要义。殊不知,这有趋于标签化、教条化、口号化之嫌。例如,笔者曾经见过一节《开国大典》的美术欣赏课,整堂课走的完全是“革命历史故事+爱国教育”的授课模式,对绘画的构图、色彩、董希文对油画民族化的尝试等内容只字未提。无疑,这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体规律,也背离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提倡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要求。这种生搬硬套式的“泛道德教育”,很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及其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承上所言,在美术课堂(尤其是一些讲究动手实践的课程,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学习领域)中,我们应当追求的是一种“以情带技,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紧密联接,以围绕美术本体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以及艺术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在《侗乡稻草龙卜课教学案例中,来自广西桂林龙胜县的陈伟骏老师就对此做了生动的诠释。在课堂中,在学生掌握稻草龙编制技巧的同时,教师还以巧妙的方式完成了引领学生了解中国龙文化、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培养环保和创新精神、塑造民族自豪感的过程。

下文围绕该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展开具体的分析和阐释。

二、教学的成功之处

1.情感教育与造型学习的巧妙结合

本课中,陈伟骏老师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造型学习进行了自然而然的巧妙结合。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环节中: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通过猜谜导入,引入了“龙”的造型—一多种动物精华的结合体。继而,在学生“有些拘谨,答不出来”对龙的更多认识时,教师适时地通过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讲解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自称是龙的传人”。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传承“龙的精神”,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这种“鼓舞”,一方面使得美术课程真正地“走进文化”,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积极的学习状态。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起了解舞龙习俗和侗族稻草龙的文化由来。在这里,教师将“美术文化”细化为不同地方、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如舞龙的民俗活动、对龙的崇拜等。通过介绍侗族人民希望抵御自然灾害、用稻草龙祈祷丰收的文化习俗,教师又适时地将稻草龙的制作材料(糯谷草)和独特的造型特征进行了介绍。

讲解了稻草龙的结构特征、编制方法之后,在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情感提升”的方法更是巧妙:通过侗族民间艺人用稻草编制的其他形象(如“草狮”“草鱼”等)鼓励学生“变废为宝”。在学生的创意思路被打开的同时(如回答用“毛线、狗尾巴草、铁丝”等做替代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到的材料进行总结,让学生感知材料的特性,并思考其与造型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结尾处,陈老师的“点睛之笔”更是让观者击节。送学生的对联“天涯何处无芳草,艺术创造出真龙”,巧妙地将“稻草龙的材料、造型特征和学生勇于创造的精神”三者结合,也给出了响亮而让人印象深刻的课堂结束语。

总体来看,陈老师在这节课中,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与学生的稻草龙编制的知识技能学习、“猜谜语、析造型、学方法、求创新”的过程方法巧妙糅合在了—起,使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提升和引领。这让学生不会对美术学习感到枯燥,让课堂呈现了丰沛的情感和意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技艺难度学习的梯度化处理

教师引领学生动手制作稻草龙的环节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巧妙地将稻草龙制作的技艺难度进行了分梯度处理——从最重要的龙头部分开始讲解,通过学习、分析、操作、创新、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龙头部分的简易编制,进而了解整个稻草龙的造型方法。正如该课“设计意图”中所述,这“有序降低了稻草龙的制作难度,让制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中实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要知道,“贪多嚼不烂”,而对于讲究动手实践并以创新为目的的美术教学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在该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习简易的“捆、折、抽、拉、剪”等基本编制手法,让学生制作出了龙头的雏形。然而,其要旨并不在此,而是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基本方法进行创意编制。依据稻谷草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各种夸张、有趣、有新意的造型。

美术教学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技法,还是方法?本节课上,陈老师的生动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个思考的路径,即通过讲授最基本的材料造型技法,引领学生学习并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进而展示创意、激发想象力。这样的教学通过分步骤的逐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难度,却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所追求的有效教学目标不在于通过模仿“掌握”一项技能,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美术素养与艺术表现力的提升。这既是美术教学的出发点,亦是其核心目的。

三、一些完善性的建议

教学是—个不断追求以逼近“完美”的过程。因此,任何课都有进一步修改和提升的可能。关于本节课,笔者有如下建议供陈老师参考

第一,强化“工艺”学习的特性

该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工艺”部分的内容。而“设计”和“工艺”的学习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对此二者,尹少淳先生曾撰文指出,前者重在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创意,追求创新和卓越;后者则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技术活动的一般程序,形成技术意识与能力”且“形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因此,本节课,教师可以对学生手工制作的“精湛程度”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妨明确指出作业要求,如:稻草弯折时要注意左右对齐,横向6次稻草的添加要注意疏密且具有秩序感,龙头扎捆时力道的大小和松紧度,等等。此间,尽管确如陈老师所言,学生虽是“第一次学习制作,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然而教师也需通过言语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在工艺制作中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第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步激发其探究兴趣

“美术课程需要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这是“新课标”开宗明义的教学要求。因此,以介绍地方传统文化、地域美术为主的课程,在教学时应当更多地结合学生现有的当代生活经验。如本课“创意做出龙头”这一环节,可以多征求学生对当代龙的认识和造型构思,比如,将形象可爱的“卡通龙”造型等引入教学,这样的美术课堂也许更活跃一些。

四、结语

总之,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情带技”,很好地解决了美术课要么是教师进行单一、刻板的道德说教,要么是学生闷头制作的枯燥技能学习的问题。通过阅读教学案例文本,可知本课的教学对学生情感生发的引领十分自然,学生的学习态度、文化价值观在无形中得以形成,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中的智慧值得大家反复揣摩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