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 黄 山
我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在这里介绍自己,无奈“身世”太杂,不知道从何说起。简言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很“不靠谱”。我本非学信息技术出身,大学就读于工业设计专业,以多媒体动画方向毕业,擅长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动画创作。工作后,又在人大艺术学院修习艺术硕士。此外,我执迷音乐,十年不辍,擅长吉他,能弹能唱。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负责与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和探索,同时兼任初中劳技数码摄影课,也是我校吉他学社的“总教头”。于是,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不会弹吉他的画家不是好计算机老师!
我这样一朵“不靠谱”的奇葩之所以还能这样顺利地存活着,成长着,得益于一片宽容而肥沃的土壤,也就是我的学校和教研组。
故事一——发芽
记得在我从教的初期,一次上课,我管理不利,致使很多学生都不听课玩游戏,恰被临时来访的校领导撞见。领导不悦,而我则大惶恐。本以为惹了大祸,定无法收场。但课后,组长沙有威老师却主动带我去和校领导解释原因,并说明当时的课堂情况和上课的难度。当然校领导也宽容大度,并未觉得如何不得了,只是强调要加强管理便作罢。这一幕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试想,如果当时不是这样,我也许也会重视和改过,但必然多了很多的压力和反叛,日后教学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至今这些点滴之事我仍然历历在目,心存感激。
故事二——成长
事情总是要一点一点地做的。开设数字艺术的课程亦是如此。记得回校从教之初我就以海啸之势创建了一大堆的电脑艺术相关课程,可惜我自己并不是海,只是一瓶矿泉水,导致开了很多课程,却无法深入思考,每门课都变成了形式。后来,我决定慢下来,不乱开课,从必修课开始好好教。我认真地学习与教学有关的理论和知识,并且对电脑美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编写《电脑美术教程》,我的思考慢慢缜密起来,对于“如何教”有了一定认识。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公开课后,我在教学上逐渐成熟了起来,对于数字和艺术如何结合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而参加全国优质课竞赛获得特等奖则是我课程逐渐成熟的标志。之后我有幸参与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后来,我在高中开设CG插画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我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也都更加成熟了。
故事三——归根
培养学生的过程就像熬鸡汤,小火慢炖滋味浓。不在于你加了多少名贵的调料,关键是时间和信念。我有一位学生,是个男孩,现在国外读高三,考上了美国的艺术学校,也申请了艺术学院。他年年都会回来看我,一起聊聊画,还弹弹琴。今年他回来,我问他还记不记得怎么就画上画了?他说记得,7年级时他上我的选修课,课后他送了我一些他自己画的画,让我帮他指导一下。当时他挺害怕的,说自己没学过画画,就是瞎画。我看了他的作品,虽然稚嫩,也有缺欠,但是非常与众不同,线条色彩激情饱满。我就给他妈妈打电话夸了他一顿,说他很不错,像个艺术家。没想到就这一句话,竟然成全了一个专业人才。我庆幸自己当时的言行,帮助了这个孩子。
回想起来,辅导这些有成绩的学生,没什么新鲜的技术和手段,没什么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感动,唯一的方法就是陪伴。他们创作,我就在旁边看着,聊着。我画画,他们也在旁边看着,聊着。然后不知不觉地就会了,就懂了。
当我们有一天回望自己的过往时,能记住多少知识和细节呢?恐怕很少。记得的往往只是老师的某句话,甚至只是老师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一种印象,一种气场。后来我明白了: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祝福与陪伴!我还在成长,我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