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森
甘肃省宕昌县理川中学748500
今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部法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批评权》,这一政策的颁布在全国引起较大的轩波。在中央二台曾专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辩论,但结果是众口不一,没有得出肯定统一的答案。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他们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只是一些浅层次的见解。
我大学毕业,一直在基层中学任教,担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工作。二十年来,通过亲身体会,实践,我认为摆脱现今教育困境,使教育良性发展,除国家给予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纠正家长的思想观念,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要求。传道,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授业,是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解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解决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障碍。但现在的教师在授业方面抓得紧但是畸形的;在传道方面不足,在解惑方面可以说是空白。
就以基层中学来说,升学率是指挥棒,家长、学校,社会评价学校主要看的是学校的升学率,而不是综合素质。虽然素质教育叫的漫天响,但是评价机制还是应试教育机制。实际上学校真正运行的还是应试教育。评价教师也是看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能力素质,一切以分数定论,这样教师为了分数绞尽脑汁,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高学生分数上,而忽视了自己作为教师所应承担的传道,解惑的任务。为了成绩不顾教师的身份殴打学生。记得《未来导报》上曾报道一位教师将一名学生的脸皮撕破,学生被毁容,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而这位学生还是小学生!)老师被撤职,判决民事赔偿三十万元。教师因想不通得精神病进入精神病院。这谁之过?当前在个别地方,教师殴打学生已司空见惯。但教师为什么非以暴力来教育学生呢?这难道与他们本身的素质没有关系吗?所以我以为当前教育并不是给不给班主任批评权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问题。有修养,德性高的教师,并不是不批评学生,而是带着一颗仁爱之心,抛弃自己的名利,私利,带着全身心的爱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由此不可能造成恶性事件,学生也是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凡从事教育,应参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自己不但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自己作为教师,不仅能够传授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惑,作学生的贴心人。这样就能使师生关系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根本不可能发生师生之间的悲剧。所以,目前的教育不是给不给班主任批评权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如何使教师拥有健康心理,正确而有效地驾驭课堂的能力。
学生的教育,最初的,最早的老师就是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承担着对孩子早期的语言,行为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任。而在农村,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甚至是错误的。如有个别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的时期让其当面骂人,并引以为豪;当孩子开始学走路时让其打人,明是逗孩子玩,其实是给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好斗骂人的毒瘤,这为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小。大人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自小养成自私,任性,好斗的不良品行,为今后上学接受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农村家长应改变对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之心,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记得在2000年夏季,一个学生经常在校打架斗殴,一天有六位学生家长寻到学校,作为班主任我先是苦劝六位家长回去,接着进行调查处理。因打人的这位学生已旷课。我到他家进行家访,向其父说明家访的原因,其父竟然说只要我儿子没有被别人打倒就好,打倒别人,他经常替孩子赔钱赔不是也值!书读不读都一样,没读书的人难道都饿肚子?见话不投机,只好回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农村家庭教育的失败之所在——家长的思想观念亟待纠正。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作为教育者,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对象,那他的教育肯定会失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成长环境,都有不同的生活故事,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要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若学生有心理障碍应及时疏导,若有心理疾病应及时联系有关组织进行治疗。要知道唯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学习生活中去;唯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纪律;唯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不会与老师发生冲突,带来人生悲剧;唯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总之,我认为目前教育的困境并不是给不给班主任批评权的问题,也不是班主任如何掌握批评的度的问题,而是制定合理的优化的教育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素质,纠正家长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