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谅 马延灯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已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践中运用。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量和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要么没有价值,要么空洞肤浅……使小组合作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一、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中讨论,以显示课堂气氛的热烈。显然,这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提的问题不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显得随意且难易无度。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诌八扯,耽误学习时间,降低讨论兴趣,学生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样流于形式的提问和合作,致使学生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保持沉默,难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教学重难点遗失、淡化,与教师意愿相违背,既费时多,又收效微。这样的合作实际上是教师追求的一种花样,是典型的无效学习,长期下去,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教师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有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的意识,更要有精心寻找最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意识,这样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产生争论,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有利契机。这样所提问题经过反复推敲后,择其所用才日臻完善。
二、讨论“唱独角戏”
在平时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时,我们经常发现,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唱独角戏”。要提高合作的实效,选择合作内容非常重要。在选择合作内容时,要注意内容要有合作的价值,有合作学习的必要。首先要难易适度,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会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其次,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最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也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合作学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注意科学安排合作时机,要在有合作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合作的愿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如,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少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学生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些都是合作学习很好的切入点,只要把握得当,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指导“蜻蜓点水”
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而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来回巡视一下,然后站在一旁袖手旁观,只等时间一到叫停。这种情况说明,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缺位的现象。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可以及时调控合作的过程,及时发现情况,予以引导纠正。确保各个学习小组步调一致,整体向前。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对问题的理解难免有失偏颇,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领。教师要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会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把学生讨论与师生对话结合起来,师生、生生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合作指导者的姿态,主动参与合作,当好参谋。教师在巡视中,可以适当推荐合作方法,如怎么分配任务、角色,如何向成员提问,以及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避免合作学习盲目、低效,保证合作的深度、广度,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