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燕
【摘要】本文阐明了什么叫“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拥有独特体验,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谈了自己的拙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阅读教学;体验;培养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汉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做“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这源自于西方的观点,和源自于东方古国的经典之言,同出一辙,不谋而合,在我看来,是对新课程里包含的一个新理念的极好诠释,那就是:拥有独特体验和尊重独特体验。
一、抓住“突破口”,有效整合,在词语学习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抓住“突破口”,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单个词语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笔者执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通过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说得上来:江西省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那儿领导革命的时候,带领战士给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笔者认为,依托课文内容,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体验了范文用词的准确,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找准“切入点”,渲染提升,在驰骋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让学生听着“风雪交加的呼啸声”想象纳兰身在征途的沉重。想象纳兰的辗转难寐;又让学生听着“轻快怡人的柔宛音乐”,用想象的眼睛观察纳兰美丽的故园……这样的想象,如此的意会,让学生深刻而又真切地感悟到了诗人纳兰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更让学生触摸到了纳兰“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值得品位、揣度的心境。用王崧舟老师自己的话讲:“基于联想和想象的‘意会’,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
三、选择“点睛处”,妙悟提炼,在品位细节中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挖掘细节的点睛之笔,能进一步地认识文本的主题。传神的细节必定具备着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还应该有想象性,而且新颖独特的细节,往往着墨不多,但比千言万语的抽象叙述更能表现其深刻含义,使文本感染力得到增强。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抓住文本的细节描写,以细节的点睛之笔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
有幸聆听到一位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在阅读这一段时,教者就选择了文本的这一“点睛处”,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她巧妙的引导下,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第一遍,学生读出了“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这样“一抱”的“使劲”;第二遍,学生能读出我“没想到”“母亲”是这样“轻轻的”,轻得这么没分量;第三遍,学生读出了“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面摔倒”的那份毫无防备;第四遍,学生读得酸酸的,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极不了解”,“关心太少”……就是这一细节的品位味,让学生悟到了这些文字中隐藏的凝重,提炼出了浓郁的感恩情怀,朗读体验让学生沉浸在了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意味深长的“没想到”之中。
四、紧握“兴奋点”,塑造形象,在角色表演中体验
这里的“兴奋点”,指的是能引起学生精神兴奋的集中点。对于表演,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欲和表演欲,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口味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都可以借助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
例如,《蜗牛的奖杯》这则童话中有这么一段,写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得了冠军,拿了奖杯之后,“他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他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就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小蜗牛复杂的内心世界也都从学生的神态中,从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凸现出来。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兴致逐渐高涨起来,我就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他们的“角色幻想”和“表演冲动”,另一方面则以此为桥梁在文本与他们之间架起一座体验之桥。
五、摸清“着力点”,质疑解疑,在实验操作中体验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科学实验手段应用到阅读教学中来。笔者在教《乌鸦喝水》时,就准备了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并在里面装了半瓶水,让学生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不少办法,但又在自发的争议中否定了这些答案,最后决定就地取材,选定文本中谈到的办法。我先让学生操作演示,然后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解释乌鸦喝着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乌鸦喝着水的句子,仔细研读,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实验中解决掉了。
六、抢占“制高点”,拓展空间,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语文课程改革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的主人。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和观念,让出位置,突出学生,变师讲为生议,变灌输为自我发现。
笔者在教学《鲁班和橹板》时,紧扣文本,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把握住了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在课的结尾,有学生提出,鲁班不仅发明了“橹板”,锯子、刨子、木工常用的墨斗、曲尺等,也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还发明了石磨,造过木马车、伞,是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更有同学提起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列出了我国古代“冶炼、酿酒、医药、历法、地震记录”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这些话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我就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围绕“有趣的发明”这个主题展开探究,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发明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