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红楼梦》为例浅谈经典名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1次
  • 评分4
  • 76
  • 0

王乃芳

文学名著的节选在语文教材中历来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教学也在经历着一些变革。要真正发挥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改变观念,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今文化差异,体会人物形象的多义性,在网络阅读逐渐风靡的时代,坚持文本细读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名著的内涵,发现文学名著的价值,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一、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教育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一方面是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要适应国家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要跟上时代,不断改革和发展。具体到教育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观念,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设、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上,也不仅体现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上,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和理念上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必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进而就涉及到语文教学中名著的阅读和教学。

二、经典名著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学名著在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不可或缺。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教学却未必起到预期作用,相反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去解决。

(一)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呈现这一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是《红楼梦》中的一段经典描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单就《红楼梦》中宝黛爱情这条线来讲,这句话是照应了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也为两位主人公以后的感情发展做了暗示。在讲解这一课时,很多老师也给学生放了比较经典的83年版《红楼梦》中相关的视频,但是,根据笔者及同事的授课实践,很多学生在看到视频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句话时,会在下面偷笑,甚至有同学起哄,颇有看笑话的感觉。这是因为这句话在当代社会是搭讪美女常用的一句话,而且已经被认为是并不高明的搭讪方式,所以学生如果不了解其它背景资料而单纯听到这一句话时会不以为然地起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这句话没有这一功能,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将《红楼梦》开篇的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等故事讲解一下,学生就容易理解并融入情境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古今文化是有差异的,这样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就比较容易产生共鸣,进而被名著所感染、净化。

(二)人物形象的解读

“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可以让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其价值。《红楼梦》当然如此,鲁迅先生对这部名著有过一个经典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文本就具有了多义性,这也是好的作品经得起时空变换的一个前提。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会把这部著作从每一个角度都讲解给学生,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够面面俱到。具体到学校课堂中对名著的讲解,一般教材都是选取其中的某些回目里面的某一段,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因为是小说,大概要涉及到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讲解。其中争议最大也是最值得商榷的就是对人物的评价和讲解。

通过观摩一些教师的授课,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名著中的人物分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对重要人物讲解比较浮浅,寥寥几句带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也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二是对小说中人物分析片面化,以偏概全,有些甚至简单地以阶级划分人物,甚至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征一概归为封建社会的原因,而忽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超越时代的人性。这样是不负责任的,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长久的考验,不仅因为其内容具有多义性,更包含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多面性。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指的是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也符合人们平时所谓“人性复杂”的常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复杂而多面性的。教师在分析这些人物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一特点。

比如对宝钗的解读,一般都会讲到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这样的结论当然不能算错,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样一句简单的评判似乎无关痛痒,与其下这样一个口号式的结论,不如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一下宝钗的性格。比如她为什么会来到贾府,她对宝玉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宝玉挨打她去探望的时候是怎样的行为和言辞以及读者可以猜测一下她的心理活动,她的屋子像雪洞一般以至于贾母都说太素了,她过生日的时候点的戏文又都是长辈喜欢的,她在花园里听到丫鬟小红和坠儿的私语为了不被怀疑却说是在找林妹妹(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等等。

对贾政的解读,在官场上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封建官员形象,他对贾雨村的照顾,在葫芦案中起到的作用,“四大家族”的称号等,这些都让人体会到一个封建官僚的伪善嘴脸,但是他对宝玉的一次次责骂和痛打又让人体会到一个父亲的苦心和无奈,对家族命运的维系又让人了解到这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另外有著名学者(逄增玉)认为他在和王夫人议完事后便到赵姨娘处歇息又暗示出他和他的妻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83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关赵姨娘角色的选择问题。

对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抄检大观园》一课中她的刚强干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训斥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时,好似在斥责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显得过于无情,但在她远嫁他乡时,别人虽然也伤心,却唯有她训斥过的生母哭得最伤心。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这一人物形象刚强干练之外的悲剧性。

类似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义性、真实性,感受名著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三)文本细读与审美效果

文学是审美的,前提是要亲自去“审”读文本,经典文学名著一定是耐得住品味的,但首先要耐心去“品”。钱理群先生曾经讲过: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钱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读》)而当下的学生(大学中文专业的除外)对名著的阅读量远远不够,或者他们更热衷于网络阅读而对传统的纸质书籍缺少耐心与兴趣。如果一部名著学生连读都没有读过,那么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就很难进入情景,更不用说引起共鸣净化心灵了。而这种现象在中学语文或者中职语文教学中并不罕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读书不仅仅是在有限的课堂上,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课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名著节选的时候,学生应该提前在课下了解该部名著的相关内容,甚至是要读过该名著。不然仅仅靠课堂几十分钟的讲解,也很难全面理解一部名著的文学价值。

总之,要发挥名著节选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就要改变对名著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的统一观点,改变对名著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分析,而要让学生真正地去读文本,去欣赏名著,在文本细读和教师的透彻讲解中真正体会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江琳.以《<红楼梦>导读》为例浅谈高中名著阅读教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4]李安全.文本解读:意义的选择[J].名作欣赏,2009,(3).

(王乃芳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4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