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品小小鸭蛋 悟浓浓深情——《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 投稿二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25
  • 0

◎陈丽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培养生活热情,关注细节习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生活热情,关注细节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式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和春节、中秋并列为我国最重要的三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以求身心的平安。后来加入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更增添了端午节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思路我来理

1.听录音,积累词语并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还有挂“鸭蛋络子”。

2.在感受端午节风俗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明确:端午的风格(第1段);家乡的鸭蛋(2-3段);端午的鸭蛋(4-6段)

三、语言我来品

请一学生朗读2-3两段,其余同学思考:汪老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那么这两段文字哪些语句在语言表述上较有特点呢?试着找出1-2处,并简单赏析(教师提示答题的有关注意点并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文字)。

例如:

1.巧用短句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特点:句子简短,语言简练,亲切自然。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赏析:巧用短句,亲切自然地写出了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鸭蛋、对家乡人的赞美之情。

2.文白夹杂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这个诗句出自何处?(见课后注释)

赏析:文白夹杂,幽默风趣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鸭蛋、对家乡由衷地赞美与热爱之情。

3.善用(语言)“造型”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删去“吱——”,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简析:“吱——”,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地描摹出筷子一扎下去的动感,以及吃咸鸭蛋时的快感。删去就没有这种味道了。

赏析:善用语言“造型”,真切生动地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动感和快感,突出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之情。

4.妙插方言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赏析:妙插方言(“空头”、白嘴等),使文章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

四、情感我来悟

学生自由朗读4-6三段,思考:这几段文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从中你还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的情景,还读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与怀想。

五、我手写我情

一枚小小的鸭蛋,承载着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念和对家乡的热爱。鸭蛋是平淡的,语言是平淡的,但是暗藏其下,那汹涌澎湃的情感却是浓烈的。所以,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去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蕴涵着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呢?接下来让我们也来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爱的绍兴特产(如臭豆腐、霉干菜、茴香豆等),要求从上面四种语言表述技巧中任选两种完成,200字左右。

设计说明: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散文,汪曾祺老先生用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应该说,这篇文章情感的把握整体难度不大,“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文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但是,对于汪老散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去关注并理解。因此笔者将“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鉴赏语言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了解端午的风俗,理清文章的思路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地、多形式地朗读中,赏析2-3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后整理提炼出了“巧用短句”、“文白夹杂”、“善用‘造型’”、“妙插方言”等四种语言表述的技巧。这一过程不仅提醒学生语文学习平时应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而且使课堂的语文味更浓,当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也更深入了一层。

此外,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最后笔者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移情仿写”的作业,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赞美家乡的某种特产。相信学生在模仿——变化——创造的过程中,也能像作者那样发现并感受到平淡生活中蕴藏着的情趣和诗意。

(陈丽萍 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