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英
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以诗化的语言,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中发生的故事。中学语文课本节选了其中一部分,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选文中以设置伏笔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孩子蜕变成大人的过程,读来不禁令人唏嘘感叹。下面就来谈一谈笔者对本文伏笔的认识和体会。
伏笔,《汉语大词典》里解释为: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上网查阅一下,解释为:伏笔是前面讲了一件看似不经意或者与前文没有很大关系的事情,但到后文中的某件事情却与前面的事情相关。通过对伏笔概念的理解,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伏笔的运用。
一、伏笔在文章题目中的运用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文章的题目,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意即爸爸种的花凋谢了。不过我们知道,这个题目是从文中内容选取而来,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它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天性爱花的父亲去世了。所以,文章在题目中就已经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并且隐含了全文的内容,为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行为埋下了伏笔。通过文章题目,笔者从情感上体会到了一种淡淡的哀伤,颇有李后主“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意味;从内容上感受到了作者巧妙设喻,以花喻人、层层渲染、处处暗示。如此来看题目中伏笔的蕴含,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使主题得到有力的凸现。
二、伏笔在文章内容中的出现
课文第一段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这一段文字在课文第一段出现,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叙来,也是在告诉读者爸爸非常喜欢花,见花如见人,表现爸爸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可在女儿面临人生第一个转折的路口,爸爸却不能参予了,从中又透露着心酸,但总体是美好的。这一段文字和本文题目相应,草灰蛇印,颇为自主地埋下了伏笔。
接着课文第三段这样写道:“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毕业典礼前一天,父亲在医院躺着,而这一句话,已经明确了父亲的病情,为父亲去世埋下了伏笔。
课文11段依然在讲述第3段后续发生的事,爸爸对我再三叮嘱:“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父亲的一番谆谆教诲,让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浑然不觉,并且还觉得不舒服。而这让我们读者却隐隐感觉到,父亲一方面对生命充满了渴望,但另一方面却已知自己命不久矣,在给自己认为已经长大了的长女(当然事实仍是孩子)交代后事。因为英子是家中老大,再加上父亲对英子的教育培养,让孩子比同龄人更加懂事。所以父亲希望在自己死后,英子能和寡母一起,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在这处伏笔中,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那份牵挂,语重心长的话语中对孩子的期望。
在课文的第32段我们看到了这一句的伏笔: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这些语句无不在提示,今年的父亲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经无力去追寻美了,徒留给妻儿的只有伤心难过,以及无限遗憾。
果然,如心有感应一般,在54段中:“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了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正在开毕业典礼的女儿和父亲心心相连,预感到父亲已经辞世,心急如焚,想要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好告慰父亲,自己已经圆满结束了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以优异的成绩迈向了未来。这对父亲应是多么高兴的事呀!在父亲“闯练”教育观的引导下,孩子回报了父亲。
然而回到家之后,看到的是一片颓唐的景象,55段是这样埋伏笔的:“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早上妈妈往我胸襟上别粉红色的夹竹桃时,花还是那么艳,但等到毕业典礼结束回到家后,花已凋谢了。这一切无不暗示着父亲去世了。
在整个行文中,作者处处埋下了伏笔,设置线索,明里暗里,通过人物的表现、花的反映来展示父亲这个人物的命运,凸显了一个小孩子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文章题目和文章结尾处伏笔的相合
本文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文章结尾处两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题目和结尾内容相合,相互呼应,结尾给了文章题目以含蓄又肯定的回答。随着美好事物的逝去,面对严酷的事实,弱小者学会勇敢面对,最终长大。
文章由题目入手,简洁明了,为整篇文章埋下了伏笔,定下基调,结尾处和题目相合,伏笔之后明确情感,一气呵成,显示了文章结构完整而谨严的特点。
由此可见,伏笔好处颇多,使文章明断暗续,委蛇九折,情感于自然处流露;结构上层层呼应,谨严缜密,从而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曹志英 新疆石河子134团第一中学 83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