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寓文深教中质疑艺术的探讨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99次
  • 评分4
  • 92
  • 0

卢亚娟

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去“分析”呢?我认为,分析的过程便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即质疑、思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只有在疑义探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在阅读中教师要层层设疑,打开学生的思路,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以利于深入文本,吃透文本汲取其中充足的“养分”。

那么怎样将寓言的阅读和质疑巧妙地结合起来呢?

一、粗读课文,教师设疑;细读文本,学生质疑

整体感知和文本细读是初中学生运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新课标指出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一则寓言,我们也往往采用先通读全文,了解其整体大意,再深入研究某一主体部分内容的方法。

例如,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学生会提出:“如果商人回答赫尔墨斯的价值要跟赫拉差不多,寓意又该怎么揭示,还会跟原来揭示的寓意一样吗?这则寓言的寓意已经揭示出来了,我们还要学习什么呢?”学习《蚊子和狮子》学生也一定会提出:“这里的蚊子最后输在了骄傲,很容易得出骄兵必败的寓意,不是很简单的吗?”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这样的肤浅的整体感知方面的质疑上,文章的解读将很快“流产”。此时,教师的设疑就变得十分必要,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重新质疑。

实践过程中,当学生能对阅读文本的某些细节分析质疑时,学习往往是成功的,深入的。例如,教授《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时,教师可就文中一句“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设疑:为什么此句中要用“又”,“笑着”是怎样的笑,赫尔墨斯当时在想什么,才会笑着问?又如教授《蚊子和狮子》,可设疑:文本中“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此句中“并”“到底”是什么语气,反映了蚊子当时怎样的心态?为什么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等等。教师以此类设疑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字、词、句进行质疑,品出“语文味”,玩味文中深意。海森堡说得好“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决”。教师一定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他们质疑的方法,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学“答“到学“问”,这样才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陆九渊文集》语)。

但是否在每次阅读中只存在“局部质疑”呢?将课文肢解成七个、八个甚至数十个小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吗?我们知道系统的功能往往大于部分之和,作为阅读对象的课文自然也是一个系统,而实现对这一系统综合把握的途径莫过于“整体感知”了。这样才能“眼见树木,心有森林”。

二、“个性质疑”与“共性设疑”结合

所谓“个性质疑”,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另辟蹊径的质疑,即对它的独特理解。其实质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新课标中讲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寓言作品中的含蓄,也可以说是审美形式中意境的朦胧美,不同的学生个体可以得出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在我们学习《蚊子和狮子》一文时,有句话说“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里质疑:蚊子为什么要吹着喇叭?你如何看待它吹喇叭的举动,你认为吹喇叭是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吗?有些学生认为是蚊子吹喇叭是它骄傲的表现,导致了它最终败在蜘蛛网下,也有的同学认为蚊子吹喇叭是它对自己的犒劳,是它自己对好不容易战胜强大的狮子的奖赏,只是太大意了点,导致失足了,难道我非要在成功时闷闷不乐才好吗?两类不同见解的学生分别得出不同的启发:一个是“骄兵必败”;一个是“无永远的胜利者,也无永远的失败者”,你能说其中一个正确一个不对吗?因此,在寓言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个性质疑,得出自己的个性观点与见解,以此能大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所要做的,只是让学生明确这则寓言中的主流寓意即可。

同时,学生在语文的读、写活动中,还可以通过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共性”来解决问题,以此来指导语文的实践运用。如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疑:寓言有什么特征?如果让你来写一则寓言,可以怎么构思操作?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出:①篇幅短小。②主人公可以是人、神或拟人化的动植物。③主题多借此喻彼。④常用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引执教老师板书)。然后学生据此学写一则简单的寓言,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自己的练笔或写作,若没有这样的共性设疑,会使得学生理不出基本的头绪和思路。

综上所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开掘、发现,适当地兼用一些设疑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于无疑处生疑”,大开思维的源泉之门,顺应阅读时出现的复杂的阅读心态,这样便可以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短小精悍的文章拉伸出它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寓言的短文深教。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四明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