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打造开放自由真语文

  • 投稿好德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883次
  • 评分4
  • 86
  • 0

◇山东省惠民县魏集镇中学 张训峰

摘要:打造开放、自由的真语文,对学生多一份信任和尊重,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才能知道学生飞得多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世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思想;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114-0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创造力,这也是解决学生们课前“不知所措”、课上“一言不发”这一现状的好办法。新课开始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上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在课堂活动中以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为目标,回归学生本位的教学方式,给开放的语文一个“开放”的契机。

一、先学后教——你方唱罢我登场

为了更好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学习一篇讲读课文,都是教师备课——学生预习“双线”行进,但往往学生预习和教师备课都做了无用功,课上效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学生回家自主学习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初中语文多名篇,难度大,篇幅长,古诗文尤其棘手,仅仅借助工具或者网络很难刺激到学生探究的“兴奋点”;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开放的平台和交流、质疑的空间,孤军奋战,形单影只,如此学习显然捉襟见肘。学生看自己想学的,教师备自己想讲的,师生“各司其职”,平行的两条线当然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尝试一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笔者“忍痛割爱”,拿出正课时间,先由学生自己学习,初步预习完成,标出疑问和重点之后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在此环节,教师只做适当地点拨。几节预习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气氛非常好,自主考虑,积极讨论,参与度很大,大家为了读出比别人更有价值的东西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这种自主而开放的学习意识和态度让学生的个性阅读大开眼界。

例如,在预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时,有个学生问道:“老师,阿长是怎么样‘谋害’隐鼠的?是真的毒死了还是悄悄放走了?”笔者当时被问住了,觉得这是一个无所谓的问题,于是告诉他怎么样死的不是重点,所以作者没有写。这个学生接着说:“我得知道阿长是怎么做的,要是服从母亲的要求,或怕作者玩物丧志,不得已弄死了也不能全怪她;要是悄悄的放走了,那说明阿长很善良很聪明的;要是因为她自己不喜欢或者害怕这个东西而故意弄死了,我就可以说阿长是一个残忍的人。”对此,笔者很惊讶,惊讶学生能如此缜密地思考问题,对一切值得探究的东西都要“斤斤计较”,这不就是做学问的精神吗?

又如,一个小组在预习《背影》一课时这样讨论:学生甲说:“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是父亲退休了吗 ?这个词没有注释。”学生乙说:“既然前面说是‘祸不单行’,肯定是丢了饭碗而不是退休,退休有退休金的,不能叫祸。”说完小组内会意而笑。这个问题很简单,可是笔者却由此明白了:学生真正疑惑的不是什么高深的中心思想,而是这些简单的字词,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有机会交流探讨,让思想碰撞起来,就能解决。

语文新课标提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讨论环境中,集思广益,共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才是他们的求知需要,才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掌握的学情。大纲要求与否不重要,学生觉得有探讨价值的、想要学的,就是教师应该教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自主研讨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学习,关注他们的独特体验,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悲伤着学生的悲伤,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预习无疑是受欢迎的,自然也会是高效的。

二、以学定教——跟着学生看风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才能回归学生的本位,做到以学生为本,课堂也才得以在学生的参与中实现“生本”,实现飞跃。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原来的设想是:他是个被封建社会残害的人(中心思想)。可是,三个很优秀的学生分别给了我如下答案:

学生甲:他是一个可怜而可悲的人。

学生乙:(鲁迅迷)用鲁迅的话说:他真是个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

学生丙:他是个善良、可爱的人。

听到这里,笔者才发现自己的备课已经游离于学生的个人体验了,过高地去触及文本深层的含义,却不懂得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学生们只是从一个人物(孔乙己)的遭遇入手,从文字中读关于“人”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将目光锁定在价值观的高度或者是上纲上线。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保护他们对“人”这个个体的认知。于是笔者临时改变了思路,跟着学生走,从“可怜”、“可怒(可恨)”、“可爱”着手发挥:他“可怜”在哪?由学生自主解读。这个问题很广泛,又是他们小组内自己提出来的,所以讨论兴趣高涨,有理有据,将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有时,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能让我们在学生的求知中找到更好的讲课思路,不能不说是一笔收获,跟着学生一路看风景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三、多学少教——鸠占鹊巢焉知鹊之志

传说天方国中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之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因此在佛语中,涅槃指的是在火中重生并且得到永生。凤凰为什么要自焚呢?那是因为原来的东西不足以满足重生的条件,因此要懂得割舍和放弃,让自己经历一场艰难的抉择和改变去获得重生。我们一直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教师又总是不能挣脱功利的枷锁,又时时穷尽各种策略,只为“节约”更多的时间,以“传授”更多的知识,却单单忘了问问学生,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想要怎样安排自己的课。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也追星”,课上,在进行“我也追星”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们因为谈到自己的偶像而滔滔不绝,因维护自己的崇拜者而争论不休。他们懂得要想说服别人,就要把明星们最感人、最艰难的奋斗历程摆出来,于是从明星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成名之路、人生苦难等各个方面侃侃而谈,大家各抒己见,争辩讨论,不亦乐乎!那节课笔者却像是个“无知”的听众被冷落一旁,他们完全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无妨,这本来就是学生们的课堂,既然“物归原主”,也就无需计较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耽误了教学进度,重要的是学生喜欢这样的课,且有所收获。

诚然,“功利心”无可厚非,教师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放弃尝试的理由。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和见解,他们年幼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也有是非曲直的辩解力,对学生多一份信任和尊重,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才能知道学生飞得多高。要给他们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世界。

敢于舍弃固有的,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凤凰涅槃,所承受的艰辛,所面临的困难,所暴露的弊端,都是教师不愿承受的。但是,经历了这一切才能超越自己。抛开那些“为了不耽误学生进度”等托辞,因为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去实践、去割舍、去创造的羁绊。打造自由、开放的真语文,也只能靠语文教师的主动改变来积极促成,这一路,我们走得何其焦灼,但在冒险中寻求险峻的奇观,会让教师和学生收获风景的奇趣。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