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职业教育语文课的文化维度探析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7-07-19
  • 阅读量775次
  • 评分4
  • 80
  • 0
文 / 苏 力

语文课是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工具课,职业教育的语文课更是如此。职业教育的语文课更应该注重职业文化的培育。笔者从职业教育语文课教学实践的角度,对语文课的文化维度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现行职业教育语文课的教学体系现状,就如何扩展语文课的功能空间进行探讨,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一、文化解析

文化是人们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符号,成为心灵默契,从而形成思想和行为习惯。文化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又不等同于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为便于对文化维度的解析,笔者对文化的特性稍加分析。

1.文化的宽泛性

文化是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生相伴的。总的来看,文化既存在于思想层面,例如思想意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也存在于物质层面,例如饮食、服饰等,还在法规制度层面占有一席之地。

2.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同事物、不同群落、不同对象,甚至不同的存在状态都有差异性。对人来说,少年时代有玩乐文化,青年时代有理想文化,壮年时代有事业文化,老年时代有怡情文化;对物种来说,动物有动物的行为文化,植物有植物的存在文化,甚至一块石头都能彰显一种文化符号。

3.文化的特定性

文化的存在还体现在特定族群、特定区域、特定对象等方面,例如,东方有东方的文化特性,西方有西方的文化特点。就一个区域而言,既有北方文化的存在,又有南方文化的禀性,还有山区文化的特点,更有平原文化的面目。当然,当今时代,各种文化兼容、杂糅、融合的节奏越来越快,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趋势。

4.职业的文化构成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有其独特的文化构成。职业能力是一个要素,是完成任务的基本动能,例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实操水平、工具应用、思辨应变等。职业品质是一种要素,例如精神状态、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追求信仰等。职业素养是一种要素,例如技术掌握与开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延伸与拓展、作为与主动等。这些都能形成文化界面,形成个体的甚至一个群落的文化景观和内质特征。职业一旦融合了文化单元,工作就不是被动的承担,就不是差事的应付,就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劳作,而是一种价值的展现、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享受的过程。

二、文化维度解析

文化的维度很复杂,这是由文化本身的宽泛性决定的。笔者仅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文化的维度进行解析,以期找到促进职业教育的方法。

1.文化的认知维度

对文化进行充分的认识,是提高文化修养的必要条件。人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化符号,并且对这种文化符号单元进行反复认识,进行固化,最终才能形成文化力量。人类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符号的反复刺激,从而在大脑里形成印象,这种印象被接受后形成意象,意象形成后,就可以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于一个文化符号,人们通常是由感性到理性,继而形成概念。当然,文化符号有精华,也有糟粕,有激励,也有破坏,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因此需要一个筛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育在起作用。教育并非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环境中,如果一个人所处的三大环境都是优良环境,那么,他的文化素养差不了。

2.文化的实践维度

人类面对世界通常有两种方式:认识和体验。对文化有了认知,剩下的就是体验。有几个因素决定体验的程度:一是历史的传承,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历经磨砺后容易被接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文化符号,对于人的思想认识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二是从众心理的引导,人都有群体的归属性,人云亦云是大众心理,大家都认同的,就容易被接受;三是个体性激励,在生活实践中被证明了对生活有裨益的东西,往往最能够吸引人。

3.文化的启示维度

成功往往是在一次次失败之后获得的,只不过有些失败让人刻骨铭心,有些失败让人觉得云淡风轻。无论是刻骨铭心还是云淡风轻,都从人们记忆的栅格中走过,留下了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会给人以启迪。人们在思考、分析、判断的时候,就会将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文化符号大量隐藏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总是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接触到它,从而获得一定的启示。

4.职业的文化维度

职业不仅是获取生存能力的基本条件,更是发挥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因此,职业形成了本身的文化维度。

首先是职业的文化存在。职业具有很强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反映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对职业的爱。有人把职业仅仅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找不到存在感,就不能深入到职业的内里去探究,就没有对职业的热爱,就很难在职业领域中取得成就。而有些人干一行、爱一行,不仅敬业奉献,还倾注了一份情感,不断释放个人的能力,从而将人生与职业结合起来,升华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找到了一种归属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高层次需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是职业的环境文化。事物的存在总是置于一定的环境中的,职业亦是如此。职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社会环境包括职业存在的社会背景、行业特性和岗位环境等,自身环境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塑造、人生经历和家庭社会关系等。这些环境形成了文化氛围,对人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发展空间起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职业的创造文化。职业的存在和发展往往体现在个体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职业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这种价值可能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也可能是一种改变自然或社会的力量,还可能是将某种愿景转化为现实的图画。

三、职业教育语文课的文化哺育实践

由于特定的原因,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素养不太突出,但这并不代表不能对他们进行文化塑造。

上好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是要下一番工夫的。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作铺垫,旁征博引;其次,教师要有思维拓展能力;最后,教师要做好垂范。

1.搭建知识框架

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这是基础。讲一篇课文,首先,教师要将课文所讲的知识点都列出来,同时,教授给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根据思维导图原理,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切中问题要害,这样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思想文化滴灌

思想关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宽度和情感的厚度。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哲学家的思考》是一篇好文章,“赶牛”的故事教会学生换位思考,解决问题有时候就是换个角度这么简单;“雕鹰”的故事教会学生舍弃,有舍才有得;“牧羊”的故事教会学生培养情商,情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思想好比一扇窗户,打开窗户,你才能看到风景;开对窗户,才能看到美妙的风景,这决定着窗户外的景物是起促进作用还是破坏作用。例如,职业需要创新思维,但是这种创新思维的思想根基不是臆想。把一块石头从山上搬到广场上,它还是一块石头,但将石头搬到广场后,经过雕刻,去掉多余的部分,石头就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这就是创新。

3.言行品质塑造

一个人的言行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亲和力。文化的滋润对品质塑造起着决定作用,也就决定了亲和力的力度。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对于亲和力来说,是加分项。谁都不愿意与满口脏话的人打交道,不愿意和蛮横不讲理的人相处,不愿意和不讲礼貌的人接触。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例如语速、语量、词汇量、引以据典的能力、逻辑性、思想观点的合理性及与时代的契合度等,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职场中较容易地与他人沟通。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例如,举止、精神面貌、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社交礼仪等,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职场中受欢迎。言行品质的塑造,可以通过讲解典型案例、课堂演讲训练、指正不当表现等方法进行。比如讲《孔子的诚信观》时,通过案例,教会学生树立自己的诚信观;讲《实话实说丁大卫》时,教会学生讲实话才能受欢迎;讲《站起来,我依然是巨人》时,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4.教师行为示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对教师起码的品质要求。教师衣冠不整地走进课堂,语无伦次、言语粗俗地要求学生讲文明,这是一个笑话;教师课前不准备,课堂照本宣科,却对学生进行能力培训,这是黑色幽默;教师思想固化,常常在课堂上大侃小道消息,却要求学生灵魂升华,这是天方夜谭。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首先就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不仅着力于知识传送,而且要进行行为示范。

5.文化兴趣培养

从兴趣入手,到境界的提高,再到文化的养成,这是对学生进行文化塑造的路径。教会学生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生活兴趣,让学生感受雅致生活的情趣;让学生文明着装,讲文明话,待人有礼貌,体会受欢迎;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做一名优秀职业人的美好;让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经历独立自强的幸福感觉等。兴趣的培养需要一种重要的手段,这就是激励。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取得点滴的成功时,教师都要进行激励或表扬。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将他们往成功之路上引导。教师还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的一百次说教不如学生的一次亲身经历,教师要及时引导、指正、激励学生。

6.不能而示之能

学校教育就是塑造学生品格的过程,语文课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优势,善加运用,跳出语文而教语文,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围着课本转是不可取的。任何一门课程,仅仅是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是不够的,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职业教育更是如此。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