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伍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物联网带来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产业是我国目前和未来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学界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此背景下,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对2000-2014年关于物联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试图展现中国物联网研究的学术图景。研究发现:自从2009年始,文献数量逐年增多,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涉及工业技术,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方法单一,知识生产主体以高校为主,涉及物联网与新闻传媒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偏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物联网研究;产业;应用;2000-2014年联网,英文“The Intemet of Things”,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艾什顿( Kevin.Ashton)教授最早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他认为:“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与管理的网络。”2005年,随着《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的出台,物联网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各国纷纷加大投入,美欧日韩等国家在物联网的发展应用方面更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2009年,奥巴马政府把物联网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大重要武器。2009年7月6日,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出了“i-Japan战略2015”,详细地绘制出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蓝图。同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后被称为“感知中国”中心。从此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式步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行列,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和小规模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前景与巨大价值已经在世界各国、各行业达成广泛共识,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和完善。在业界研究物联网技术及商业化应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关于物联网研究的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去。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对2000-2014年这十五年的关于物联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试图总结这十五年来的物联网研究概况,发现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物联网研究的总体观照
(一)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文献数量
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检索词:“物联网”,在“中文资源”中,发现“32720”条记录,发表年份从2003-2014年,每年具体的文献数量分布见图1。检索词:“TI:物联网”,在“中文资源”中,发现“16801”条记录。发表年份从2004年至2014年,每年具体的文献数量分布见图2。检索词:“SU:物联网”,在“中文资源”中,发现“18629”条记录,发表年份从2004年至2014年,每年具体的文献数量分布见图3。
基于上述图表和各种数据表明:从文献发表的年份分布来看,从2009年起,文献数量成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涉足行业的增多,物联网的概念逐步被人熟知,关于物联网的研究逐步被更多的人关注,并开始成为热点。
(二)资源类型与数量分布
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以检索词:“物联网”搜索发现:资源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31971、会议论文685、硕士论文42、图书17和博士论文5。以检索词:“TI:物联网”搜索发现:期刊论文16390、会议论文386、图书14、硕士论文11。以检索词:“SU:物联网”搜索发现:期刊论文18151、会议论文457、硕士论文19、博士论文2。从上述数据表明,不管以何种检索方式,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文献主要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
(三)研究内容涉及学科领域
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检索词:“物联网”,时间为2000-2014年,发现“32,720”条记录。文献内容涉及学科领域如下(见表1):
基于上述数据表明: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内容涉及学科领域众多,但主要聚焦在三大领域,工业技术、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其中以涉及工业技术的文献最多,其次为经济,排在第三的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除此三大领域外,像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政治、法律”等领域也占有一定比例的数量。其中被sci、CSCD、EI收录的文献,以工业技术为主,被CSSCI收录的文献,以经济为主,其次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然后才是工业技术。通过文献数量统计发现:物联网的理论研究和物联网的实际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二、基于“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中CSSCI收录的文献的内容分析
基于前面的研究发现,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所以本研究主要是以CSSCI收录的论文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进行内容分析。以“珞珈学术搜索”为样本,分别以检索词“SU:物联网”和“TI:物联网”进行检索,剔除重复论文和会议信息论文,被CSSCI收录的论文一共128篇。通过对128篇论文进行阅读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主题。
(一)物联网产业
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发现,2000-2014年CSSCI收录的论文中关注的重点是关于物联网产业的探讨。从对物联网产业的统计界定及分类研究到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探讨,都显示出对物联网产业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内容如下:
1.物联网产业的统计界定及分类研究
薛洁、赵志飞在《物联网产业的统计界定及其分类研究》一文中将我国物联网产业界定为从事或主要从事物联网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集合体,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统计分类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分类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该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间的关系。
2.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框架及瓶颈研究
这类文献主要是对国际物联网产业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其框架进行分析,从技术架构、组织管理、应用实施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的三维体系构架。对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稀缺资源、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
3.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
郑淑蓉、吕庆华在《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一文中提出:“由业务运营模式、技术服务模式和资本投资模式三大模块构成的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进而探讨不同模块的运营内容。”欧阳桃花、武光则将聚焦于农业物联网领域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农业物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的逻辑、类型和形成机制。②罗仲伟、邢云鹏则以中经汇通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以”汇通卡”为交易工具创造的基于信息网络化处理的物联网服务新型商业模式。
4.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物联网作为我国急需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实现快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是:重视战略规划、加强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标准建设、开展官产学研结合、建立示范项目、完善商业模式以及制定管理规制等。对中美两国物联网产业的成长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和对比研究。卢涛、尤安军在《美、欧、日、韩等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与计划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调研总结了我国物联网发展和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5.物联网产业链的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物联网技术链的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认为物联网产业内生的“技术链”和外生的“产业政策”构成了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⑥施卫东、高雅在《基于产业技术链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一文中则以无锡市为例,从产业技术链的视角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还有的研究分析了物联网完整产业链和核心产业链,重点研究物联网软件产业链的组成、特征,提出如何加快我国物联网软件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还有个案研究,如曹洋的《海淀园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研究》则在对物联网产业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海淀园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6.某具体地域的物联网产业研究
学者们主要是关注山东、武汉、浙江、吉林、无锡等地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其中对无锡市的物联网产业研究得比较多。胡建绩和祁杭峰有两篇文章都是研究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在文中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研究了无锡物联网产业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问题。⑦他们认为无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来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模式,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7.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及演化机制研究
纪志成、王艳对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与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大,应以技术研发为主,加大综合投入,完善产业政策,利用协同创新引领物联网产业的重大创新。”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要面向物联网产业的特色与需求,探索技术协同创新中过程协同与行为协同的互动模式,构筑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制,构建“以人为本”的协‘同创新机制。⑧针对物联网产业外部环境变化快、产业风险大等特点,可借助生物体的自平衡与自主协同机理,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自平衡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⑨陈坤、武立运用协同自组织理论,将哈肯模型应用到沪深证券市场上物联网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建立产业系统演化方程,定量的论证了研究开发强度是物联网产业演化的序参量,得出了要将研发投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协同作为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的结论。熊励、武同青、刘文则对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及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两种典型物联网产业发展市场——市场性市场与政策性市场研究入手,将种群增长的达尔文主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应用于两种市场,对不同阶段两种市场演化趋势及其优劣势分析,形成综合演化曲线,分析不同阶段发展动力因素。”
(二)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学者们重点关注了智能图书馆的发展研究,李峰、李书宁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发展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当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研究现状,介绍RFID技术在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系统框架与功能革新,探讨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相关问题。王红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架构与思考》一文中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的架构模型,探讨了智能“云图书馆”的特征,分析其关键技术,指出了智能云图书馆发展趋势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一文中分析了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智能图书馆示范系统的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为未来开发和部署基于物联网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策略指导。李敬维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络的组网方案,设计了该网络的系统架构,并在NS2网络仿真平台中搭建了该网络模型,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评估。牛勇等学者则分析了构建图书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难点和步骤。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读者按索书号查找图书尤其是乱架图书费时费力的难题,进一步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服务的距离。徐军则认为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对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挑战。
(三)物联网与教育的研究
关于物联网与教育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物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如史根林、赵振杰在《论物联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提出“物联网时代教育变革所面临的机遇可以表现在智能校园的建设、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及教育评价方式和智能教学等方面。但是,物联网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使未来的教育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一些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全面看待,理性甄别,科学利用。”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两大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给教育提供支持: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表现为三个方向:进行学生发展性评价,与现有教学平台集成以及教育应用的中间件研发。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远程学习的评价,低碳时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探究性学习社交网络平台的开发,教科研公共资源管理模式,未来教育空间站设计,如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
(四)物联网在其他各行业的应用
1.物联网与金融业
李妍、覃正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传导速度影响研究》文中从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分析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传导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双变量VAR模型对我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危机传导速度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王铁雁、王铁山、胡啸兵在《基于物联网的现代货币物流管理系统的重构》一文中分析了我国货币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并基于物联网技术对现代货币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构,为我国货币物流管理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吴爱东、陈燕则对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通过研究发现需求拉动是美国和德国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因素,韩国通过物联网技术创新来推动其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而中国主要由制度创新来驱动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
2.物联网在流通领域上的应用
俞华、路红艳对物联网在我国流通领域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路红艳还对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从政府扶持流通业发展的角度,建立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流通业发展水平。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建立定制化的商业模式,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实现促进消费的目的。”洪涛、洪勇提出了智能流通的科学概念,探讨了其新的发展;分析了智能流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如何加快我国智能流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3.物联网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曾智、申俊龙的《基于物联网时代的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一文提出“我国医药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相结合,应用物联网这一新的技术,实现医药产业本身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同时基于物联网实现医药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
4.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颜波、向伟、石平一文《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并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及其主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初步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根据实际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提出的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TO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罗利平、蒋勇则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他们从产品质量安全视角对大宗农产品产业链结构深入剖析,运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原理分析认知了大宗农产品产业链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关键控制点及潜在危害,设计了大宗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控的物联网技术宏观框架和微观系统,并构建了相应的安全监控机制。
5.物联网在体育上的应用
乔克满、王归然、孙卫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体系:在应用基础上以“物”为主体,在技术上以体育的“物物相连”为目标,在应用愿景上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对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对体育系统实现有效的智慧管理和监控,最终服务于体育强国战略。
6.物联网在交通上的应用
徐一曼在《基于物联网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探析》中提出:“提升公路运输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利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改善驾驶行为,实现车辆间的协同运行,减少或消除由于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性给交通流带来的干扰。利用物联网‘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技术特点,基于各交通要素上传的实时数据开发路网容量动态分析技术,探讨了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其主要技术,识别路网脆弱性和路段重要度,为管理好公路网中最脆弱路段和最重要路段提供理论依据。”
7.物联网在旅游业的应用
杜军平在《建设以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为特色的智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中指出:“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旅游信息服务中全程旅游信息服务、移动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时空位置和状态等问题。”
(五)物联网技术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此部分研究主要是关注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如: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关注这些技术在智慧校园、智慧流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等应用,其中重点是RFID技术的应用。如:朱炜玲、喻建平的《物联网移动RFID系统隐私保护方案》,杨玉梅、黎仁国的《基于RFID物联网的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李胜、呼家龙、刘俞的《RFID智慧校园安防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这三篇文献是涉及到RFID技术的应用。
(六)物联网与社会发展
此主题的论文研究视角集中于物联网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以及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高钢在《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一文中描绘了一幅技术与社会革命交替发生的线路图,并提出:“物联网会让人类的生存方式产生重大改变”。欧阳友权、欧阳文风在《物联网的形上之思——物联网给我国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中提出:“物联网技术使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使得文化建设的思想导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任务变得更为艰巨。”陆永在《物联网条件下的公共安全管理》中提出:“物联网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对公共安全秩序提出了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应抓紧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包括事故监测防范、城市综合管理、身份识别控制等系统,牢固确立自身在物联网开发应用中的主导地位。”刘永谋、吴林海在《物联网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中,提出:“物联网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存在诸多风险。应对物联网面临的风险,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反总体化技术原则、平衡权力原则和保护私人领域原则,尽早着手,政府主导,动员各方,全面应对。”叶美兰、刘永谋、吴林海还在《物联网风险与现代性的困惑——兼论智能空间的伦理重构》中指出:“物联网的未来愿景很容易引发对物联网用于社会监视的隐忧。这实际是由来已久的信息技术用于社会监控隐忧的新形式,折射了技术现代性的当代困惑。必须辩证地看待物联网,努力重构智能空间的伦理基础。”刘永谋、吴林海在《极权与民主:物联网的偏好与风险——以圆形监狱为视角》中提出:“如果对物联网用于电子监控不加限制,物联网有沦为组织压制个体的极权工具的可能性。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防范。”叶美兰、张可辉在《全息视角下物联网社会的价值取向》中提出:“物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层面,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因而也引发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沈斌、刘渊在《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一文中“揭示了物联网病毒、黑客等对物联网系统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和隐私侵害,从技术、法律两个角度梳理了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相关要点,指明物联网和谐应用的原则,并提出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对策建议。”吴亮、邵培基等学者则对物联网隐私信息保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一共有三篇文献全部是关于此主题的研究。在其《基于决策树选择模型的物联网隐私信息保护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和增加对消费者隐私信息保护的透明度是消除消费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谢中起、王玉超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型社区构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一文中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家政服务功能、安全保卫功能以及公共服务功能。面对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应用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要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对策,从而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目标。”
(七)哲学层面
此主题的论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对物联网技术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王治东的《“物联网技术”的哲学释义》一文,对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人与物之间关系变化进行了哲学视角的思考:闵春发在《物联网的基本维度与研究原则:基于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中指出:“我们必须从哲学社会科学视域系统研究物联网问题,”闵春发和汪业周的另一篇文章《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也从哲学的视野,对物联网的基本意涵、基本特质与社会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在文中提出:“把握物联网的意涵需要遵循是否具有独立的历史演变过程、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理论规定性三个维度。物联网具有时空性、结构性、系统性特质。物联网的价值可以从显性价值(即商业价值)和隐性价值(即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去把握。”肖峰也对物联网进行了哲学视角的探索,指出:“物联网的哲学意义还应涵括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信息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并深入探讨它对人的异化、对物的自然性即自身的限度等方面提出的新问题。”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偏少
经对CSSCI收录的128篇文献研究发现,只有12篇文献是属于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模型分析法等。其他的全部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围绕某一议题进行描述、归纳和解释,非实证研究路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较少。
(二)知识生产主体单一
根据“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检索发现,目前关于物联网的研究,主力军是高校。被CSSCI收录的文献中,发文作者机构全部来自高等学校,高校教师是目前物联网研究的中坚力量,也是目前物联网研究格局中的核心引导者。但是同时也说明,物联网研究的知识生产主体单一,高校教师虽然在科研方面有自身的传统优势,但对于物联网的商业化及应用等方面毕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势必导致物联网的理论研究会落后于物联网的实际发展。
(三)研究视角单一,高质量的涉及新闻传媒的文献较少
通过对CSSCI收录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物联网的研究主要在物联网产业及在各行业应用,物联网对教育、管理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机遇与挑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物联网技术本身所引发的一些伦理和哲学问题。但从新闻传媒的角度来研究的高质量论文较少。但物联网的发展势必给传媒业带来影响,虽然有学者尝试去研究物联网的传播属性,传播伦理问题,物联网与三网融合等问题。但是高质量的被核心刊收录的有关新闻传媒与物联网的研究论文较少。
本研究绘制了2000-2014年中国物联网研究概况,希望能给未来进一步寻求物联网研究的突破点提供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为保证研究样本的统一与适当,本研究主要以珞珈学术搜索为数据库所作的文献分析,同时重点选择了数据库中国CSS-CI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文献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只是2000-2014年物联网研究文献总体的一部分,研究样本的范围和数量有一定的局限。此外,部分文献可能未被珞珈学术搜索收录,本研究所获取的有效文献记录可能不够全面。研究结论可能相对片面,更全面、客观、准确地描绘国内物联网研究的特征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