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馥谣
【摘要】本文将德国三大主流在线媒体,即《明镜》在线、《图片报》在线及《时代》在线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其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报道时间、标题、信源及内容,分析德国在线媒体对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的反映、态度及客观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昆明暴力事件 《明镜》在线 《时代》在线 《图片报》在线
2014 年3 月1 日21 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2 日6时,已造成29 人死亡、130 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 名暴徒,抓获1 人。3.1 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该事件在国际媒体中引起极大反响,各国主流媒体都对此次事件作出报道。
国内所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及重大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在海外受众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知。新闻媒体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即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公众认知世界,在脑海中建构“我者”与“他者”的重要基础。新闻并不是社会现实,而是由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有专业资格的人在特定的民族国家中的特定新闻体制中的特定新闻机构里做出来的。新闻还是由在特定的民族国家中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人解读的。①人是有立场有选择性的,媒体亦不可避免地会对客观事实有自己的立场态度,甚至是使用话语策略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正如媒体可以通过选择性强调某些社会现实从而弱化其他部分。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所关注的外国媒体对华重大事件报道中所呈现的倾向与态度,多为负面或刻板,尤其是涉及新疆西藏等问题,涉华负面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评价中国的常态,而德国媒体在谴责中国这方面往往成为最响亮的批评者。那么,此次事件德国媒体又是如何进行报道的呢?
一、德国三大在线周刊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报道分析
1、样本选择
1994 年10 月25 日,《明镜》周刊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化的杂志,最早推出新闻类杂志网络版——明镜在线(SpiegelOnline),读者可以从网上阅读报道内容,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子杂志(Der Speigel/ Spon APP)应用等媒介融合,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明镜依旧独领风骚。仅以2013年明镜公布数据显示②:平均每周有600 万14 岁以上的德国人及说德语的人阅读明镜周刊(Der Spiegel),288 万人阅读电子杂志(Der Spiegel/SponAPP),692 万人访问明镜在线(Spiegel online),除去交叉阅读使用者,每周从明镜相关产业获得新闻消息的人数总计高达1235 万人。《图片报》以图片为核心,以故事吸引文化层次相对一般的读者群,拥有大批读者,对舆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时代》周刊的目标读者首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政治立场是自由的,具有不受束缚的独立观点表达的特性。三份周刊在德国所拥有的读者群绝对可以傲视群雄,其对大事件的报道及深入访谈往往受到德国受众的信任与依赖。
本文选择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以Kunming 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以2014 年3.1 日为时间起点,以德国传统媒体为依托且进行了线上同步Online 的三大主流周刊,即赫赫有名的《明镜》在线、引用及销量一直排在前三名的《图片报》在线及《时代》在线为分析样本,分析其对昆明事件的报道,分析德国在线媒体对国外,尤其是中国突发事件的反映、态度及客观性。
2、报道及时迅速
根据对样本中三大主流在线网站的搜索,可以看出:(见表1)
首先,在时间上,从表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它的第一大优势在于24 小时开放式互动传播,传统媒体进行新闻采写与编辑,在第一时间上传在线,可供受众随时浏览。受众可通过文字、画面甚至是声音视频采访获取全方位的信息。2014 年3 月1 日21 时20 分左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德国在线媒体的报道时间基本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三到六个小时左右,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记者及媒体对于重大事件的反映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报道的迅速与即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新闻真相的精确度相结合。
3、标题导语策略
从表2 中的标题来看,德国媒体对于“昆明暴力事件”报道得较为显著明了,即在标题或导语等明白地提出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法,从而确定了全文的基调。《明镜》在线与《时代》在线的相关报道多选用此方式。而由于《图片报》在德国的受众群体多为文化层次一般的普罗大众,其故事性更强,更追求图片效果及噱头,以此来“吸睛”。因此,其标题更追求视觉效果,伤亡人数、感叹句及疑问句,无一不强调了此次暴力事件的严重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加深读者对此次事件的印象,确定了此次暴力事件的破坏性、规模及其带来的损失,以待继续关注此次暴力事件。
记者立场不同,报道中即使引用相同人物的言语,经过不同语境的处理,也会明显带有不同倾向,以支持各自的媒体立场。中国政府将昆明暴力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事件,将持刀施暴者称为恐怖分子,但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德国媒体主要还是以持非恐怖主义立场的报道方式,只有在引述中方主流媒体,如新华网、人民日报等相关言论时,会刻意将“恐怖袭击(Terrorattacke)”或“恐怖分子(Terroristen)”打上引号,或以各种方式与这些说法拉开距离。在标题中很明显看出,各家媒体都一直称此次事件为袭击,对恐怖分子及组织的称呼也是“ 维族分裂组织(uigurische Separatisten)”,“行凶者(uigurischenAttent?tern)”。
4、新闻信源(见表3)
新闻信源指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即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评述、观点等内容出自何处,由谁提供等。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曾提出“信息来源是社会真实的首要界定者,新闻媒体其实本身并无力单独生产新闻,大多新闻是受到消息来源的引入方才成为特殊的话题。”⑥新闻信源能够在舆论引导及塑造读者共识层面起到重大作用。
在此次暴力事件的新闻来源层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图片报》,另外两份媒体关于此次事件的首篇报道都是明确表示新闻内容转自AFP 法新社(AgenceFrance-Press)、AP 美联社(AssociatedPress)、DPA 德新社(德语:Deutsche PresseAgentur),Reuters 路透社等国际知名新闻社。一方面确保了信息来源的准度,也能看出,资源共享及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便利。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尤其是《时代》在线后续报道中,都是基于RSS 的聚合新闻、WAP 网站等或转自其他各大通讯社的信息消息。在聚焦资源中,暴力事件新闻更倾向于使用柔化资源来模糊自己的评价强度,报道中通过采用多种承认资源(如新华网、人民网)来引入其他权威人士或是目击者的观点,这样做使得新闻语篇看起来会更真实可信,使其观点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5、内容层面分析
通过此次的三大媒体首篇报道,还是可以看出对于事件本身的报道,都是追求客观真实的,尤其是《图片报》,并未使用其常用的夸张或者杜撰的手法报道,而是联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事件的梳理,也强调了具体行凶者及事情的真相还有待查明(这一点另两家媒体也都有提及)。与《明镜》在线与《图片报》在线不同的是,在3 月2 日,《时代》在线选择了一则视频播报,采用视频与文字报道相结合,更具有说服力及感染力,也会加深读者印象。
转述话语在新闻报道中是极为常见及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引用他者的话语,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同时,也可以使读者确信,报道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⑦德国的相关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大量经历了昆明事件的目击者王玉以及受害者杨海飞的采访。采用了受害者的口述报道,使新闻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另外也证实了事件过程的恐怖与无助,袭击者行为的残忍与非法性,从而激起读者对暴力事件进展的担忧,对袭击者的愤怒与指责,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与关注。
在相当程度上,中国国内事务的话语权往往是被西方媒体所掌控的,所报道的内容及态度走向也是受到西方媒体所左右的。在《明镜》在线以及《时代》在线两家媒体关于昆明暴力事件发生后的首篇报道中,《明镜》在线特别强调了云南省的地理位置,云南与西藏接壤,昆明有大量藏民的存在这种论调等等;在《时代》在线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Schlagworte: Beh?rde | Xinhua| China | Tibet),西藏(Tibet)也是赫然在列的,如此不留痕迹的掏空概念,不得不让人“佩服”作为大众舆论导向的西方媒体之“良苦用心”。虽然在第二篇的相关报道中都重新纠正了此次事件的主导者,但从下面的评论中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关于中国西藏新疆等宗教民族问题的热论。就本次事件报道而言,被援引较多的是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7.5 事件。在暴力事件中引用此类的判断资源,一方面是德国媒体将此事件作为界定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恐怖主义性质的证据,另一方面却也是为了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到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评判的讨论中去,以此为例来“证明”中国维、汉民族“矛盾之深”“不可调和”。新闻内容的真实不一定代表新闻立场的客观中立,文化、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一定会有所不同,新闻客观性的“普世价值”并不能够超历史超媒体的。
媒体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传递者,应当策略性地运用新闻文本所提供的各种语言资源和新闻工作中所允许的各种叙述技巧,积极地进行意义的诠释和建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新闻报道,都应当遵循新闻的客观性,不仅要还原事情真相,更需要给受众一个深入的追踪报道,而非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报道上。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报道给人们所留下的最后印象到底是伤痛、血腥、暴力还是混乱,无从得知,除了谴责之外,国外受众可能所得到的印象依旧是混乱的、甚至是动荡的、民族分裂的中国。尤其是在后续关于中国3 月5 日上午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式上与会者全体起立,向遇难者默哀一分钟有过一句话的报道。另外,在《时代》在线的当年后续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相关报道中,如2014年4 月22 日就有一则关于新疆问题“中国将对维族采取强硬措施”(China willh?rter gegen Uiguren vorgehen)的报道,其中就以“昆明暴力事件”作为中国维、汉流血冲突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的佐证。
结语
通过对德国主流在线媒体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从当初国内国际由于外媒内容不真实而引发一片论战的“拉萨3.14 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 打砸抢烧事件”到如今中国政府及媒体以越来越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外媒的“昆明暴力事件”,德国媒体对于中国所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是极为关注并保持了在内容上的相对客观准确。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衡量新闻的标准。新闻业对客观性的信念不仅关乎我们应该信赖何种知识,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观,关乎我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应遵循何种标准。他同时还是一种政治承诺,指导人们应该选择哪些人来评判我们的言行。”⑧而在现实新闻实践中,报纸直接依赖市场生存,直接面对民意取向。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即通过对客观世界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并以报道事实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从而控制社会的中心议题,并左右社会舆论的形成。媒体对国际事件的呈现往往倾向于折射所属国家的利益或官方立场。
从此次昆明暴力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德国媒体并不愿意承认此次事件是恐怖袭击事件,而更愿意将其归结为是中国境内的一次维、汉矛盾之间的暴乱,是中国政府内部管理不当的问题,甚至更愿意将其扩大至整个民族层面的问题,甚至带有“煽风点火”的心态。西方媒体所标榜的新闻客观性往往成为一种理想或口号,尤其是发生与其价值观相左的事件之时,所谓的“客观、公正、自由”的标准显得格外薄弱。媒体的不同诠释与建构,影响着各自的受众与政府,如何从自身内部探索如何转变,遵循新闻规律,加强信息的全球有效传播,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更多更有力把握话语权,积极设置新闻议程,给我国政府及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 新闻大学》,2008(2):9-16
②http://www.spiegel-qc.de/uploads/PDFS/RoteGruppePrint/SP+SPON_ACTA_2013überschneidung.pdf
③http://www.spiegel.de/suche/index.html?suchbegriff=kunming
④ http://www.bild.de/suche.bild.html?query=kunming
⑤ http://www.zeit.de/suche/index?q=kunming&sort=aktuell&rezension=0&tmode=&from=&to=&p=2
⑥Hall,Stuart.“The social productionof news: Mugging in themedia”. in S.Cohen&J.Young( eds). The Manufacture ofNews: Deviance,Socml Problems,and theMass Media[C].Beverly Hills,CA:Sage,1981.p.335—367.
⑦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3.
⑧迈克尔·舒德森著,陈昌凤、常江译:《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