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敏
地理创造性思维是学习者在地理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地理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有创造性成果的思维形式。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品质,思维的灵活性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采用多种方法,可以快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推陈出新法: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具有一定广度和一定主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较为难得的思维素质。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即平常我们经常讲的实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到、听到或者接触某一新事物、新概念的时候,尽可能赋予它们新的性质。尽可能脱离旧的思维方法,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展现思维的独创性,借此推陈出新,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针对人教版《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一课教学时,有学生在课堂中提到“南海诸岛中,有些岛屿的面积小,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且有些都是珊瑚礁,没有多少利用价值,这些岛屿不需要保卫”的观点,教师先肯定了学生愿意提问的优点,然后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认真去分析《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然后再分析岛屿带来的领海面积、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衍生价值。换个视角看问题,由此及彼,学生看地理问题的视角自然得到了拓展。
2.聚合抽象法:引导学生概括描述
当出现类化的一些地理知识时,学生容易彼此混淆,教师可以把所有感知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聚合抽象法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去分析这些学习对象内在的共性和本质,借此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对于人教版《经济与文化》一课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此,我首先列举出一些作物的名称,比如“玉米、高梁、绿豆、蚕豆、棉花、花生、甜菜、咖啡、苜蓿”等,让学生先分分类,然后再公布正确答案,将粮食作物的三类“禾谷类作物、豆尖作物、薯芋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四类“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同样作了列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区别,一个是以满足生活需求的,一个是工业的原料用于生产再加工。最后,再讲明大豆作为特殊的一类,要注意区分。整个过程,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对概念的理解,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
3.循序渐进法:引导学生关注过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通过让学生关注整个思维的过程,不断分析每一个思维过程中的细节,在严密思考的基础上逐渐推导出结果,让过程性的思维促成学生逐步养成缜密思维、细致思维的特点,进而熟能生巧,实现灵活运用的特点。
例如,人教版《长江的开发》一课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讲授的内容,但在发展思维的活跃性上往往容易落入俗套。为此,我从一曲《长江之歌》音乐导入,让学生首先欣赏长江的一路风光。激趣导入后,播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后,让学生上台对图分析“水能宝库”的原因。然后再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结合水能宝库、水资源丰富等优势与存在的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陡坡开荒等问题,再提出一些开发的建议。课堂的最后,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水利部长”“沿岸的渔民”和“沿岸的市长”,分别来谈一谈怎样开发好长江。从基础知识导入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不仅兴趣高,思维的灵活性更是得到充分的发展。
4.主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教学的交流中发展课堂、发展思维、发展个体。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同意学生提问,并创设专门发问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提问的方法。如适合在什么情境下提问,问哪一类问题最有价值等。
例如:在人教版《辽阔的疆域》一课,在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个端点的大致位置后,进而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景观差异和我国领土东西部晨昏差异的图片后,专门留下自由发问的时间。学生自然非常积极,有的问“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以往这几个问题,而换了一种方式,前两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后两个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5.集思广益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的灵活性同样如此,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交流中观点碰撞,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角度,在集思广益中发展思维。
例如:人教版《中国的人口》一课,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自己的探索。先是出示“我国人口增长图”,让小组研究“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然后再出示“GDP与人均GDP增长率图”“人均耕地面积图”等图,让小组研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最后再以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我国人口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三个研究活动,发展了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当然,地理思维的形成绝不仅仅靠此五法,有时甚至还需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以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