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暗箱的解密中探索消化的实质

  • 投稿Hunt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757次
  • 评分4
  • 62
  • 0

曾宝俊

《食物的消化》一课是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组织学生自行探究,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实际上是一个解暗箱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自己进一步认识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充分了解消化的实质、营养的本质、健康生活的内涵?本文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向大家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涂画、观察、设计、调查、辩论的意涵。当学生对自己原本以为熟悉的吃饭问题产生了疑问,好奇心就得到激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探究就开始了……

民以食为天

【案例1】《食物的消化》导入

A教师

“吃了早餐的同学请举手?”“吃了午餐的同学请举手?”“每天都吃三餐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每天都吃三餐,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日常的饮食起居人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最后归拢到“食物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上来。

B教师

“今天中午大家都吃了些什么东西?你们吃进去的食物,它们都去了你身体的哪些地方?然后,又变成什么了?老师这儿有幅人体轮廓图,这个人正在吃汉堡包,吃下去的食物究竟去哪里了?它在人体里是怎样旅行的?把自己的想法画在这个轮廓图里。”在一连串的问题中,老师开始了今天的教学。

C教师

教师很随意地与学生聊,让几个学生说说他的名字有什么含意,接着教师写出自己的名字(某健),请学生猜其中的含意,引出“健康”,然后指出: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健康,首先要关注饮食,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又离不开我们的消化器官。因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消化器官的内容。

D教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点心,有同学想来尝一尝吗?

生:想!

师:大家对吃都非常感兴趣,那我请纪律最好的几位同学来尝一尝。在尝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要细细品尝,二要把尝到的味道告诉大家。

(学生品尝点心,把尝到的味道告诉大家。)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已经细细品尝了这些小点心,他们都尝出了小点心是甜的,他们是用什么部位尝到味道的?

生:嘴巴。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用嘴巴里的什么部位?

生:舌头。

师:舌头为什么能够尝到味道?

生:有味蕾。

师:在我们的舌头上长有许多能够分辨味道的味蕾,所以我们才能很好地分辨酸甜苦辣。刚才我只请了五位同学品尝小点心,有许多同学好像有意见了。这一次我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尝一尝,好不好?

生:好!

师:不过,这次的要求与上一次可不同,不是让你们尝味道,而是请大家在吃的时候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食物是如何从我们的嘴巴到达我们体内的!

其实,还可以找到好多有关《食物的消化》一课的导人案例,可是很少有让人心动的案例,为什么?难道是因为吃太平常了吗?

【案例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A教学:咀嚼馒头

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块小馒头。现在就要请同学们吃一吃。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在口腔里的变化情况,吃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2.学生说注意点后,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1)由实验员吃馒头,吃的时候要注意卫生。

(2)实验员吃馒头时速度要慢一些,并由组长数咀嚼的次数,到该记录时,实验员要停止咀嚼并张开嘴巴。

(3)实验员张开嘴巴时,组内成员要仔细观察此时的馒头,记录员要及时做好记录。

3.材料员领取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并记录。

4.交流发现,比对猜测。

5.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个过程(板书:牙齿、舌头、唾液)。如果有学生说不出,可以再看一下同学的口腔。

6.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咀嚼、搅拌、湿润)

7.它们是单独起作用的吗?为什么不是?(在咀嚼时,舌头也在搅拌)

8.小结:是呀,它们是相互协调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的。(板书:相互协调初步消化)

B教学:咀嚼花生米

1.提问: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食物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略。)

2.谈话: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花生,请同学们咀嚼,观察花生米的变化,(出示表格和花生)说一说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学生体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4.交流观察结果:在牙齿、舌头以及唾液的共同作用下,花生由干变湿,颗粒由大变小,直到变成糊状,完成了初步消化。

第二位老师只是增加了一粒花生米,但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将会丰富许多!

【案例3】观察牙齿

A教学

1.口腔里的这些器官,我们平时最关注的器官是什么?(牙齿)你的牙齿是怎么样的?你能画一画吗?

2.交流观察牙齿时的注意事项:用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牙齿;简单描画牙齿的数量和形状;给牙齿分类,标出不同形状的牙齿。

3.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并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

4.展示交流:在口腔的入口处,4颗宽宽扁扁的是门齿,门齿两侧各有一颗尖尖的犬齿,口腔最里边各有3~4颗臼齿。上颌跟下颌一一对应。

B教学

1.谈话:牙齿、舌头、唾液三者共同作用使食物在口腔里发生变化,它们三者中谁的作用最大?(牙齿),既然牙齿的作用最大,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牙齿。

2.学生相互看看同学的牙齿,思考: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有几类?

3.学生相互观察后汇报。

4.教师用课件出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结合学生的回答,给牙齿取名:我们把扁扁的牙齿叫门齿,尖尖的叫犬齿,宽宽大大的臼齿。

【案例4】体验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A教学

1.学生体验:吃甘蔗时,这些形状不同的牙齿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出示儿童牙齿模型,交流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门齿像一把刀,能切下食物。犬齿尖锐,有力,当门齿无法切断较硬或韧的食物时,可以用犬齿撕开。臼齿能把门齿和犬齿切下的或撕下的小块食物磨得更碎。

3.牙齿咀嚼是口腔消化的主要作用之一,难怪老人们常说要细嚼慢咽。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交流:食物在口腔里如果能细细地消化,就能大大减轻胃肠的压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牙齿的作用,吃东西要做到细嚼慢咽。

B教学

1.这三类牙齿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引导学生结合牙齿的特点进行猜测)。

2.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吃这些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要及时记录。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汇报交流。

刘默耕老师曾这样概括自然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自然课的认识对象包罗万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下,绝不能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追求系统的完整,知识是逐步深化,概念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次达到严密精确。”“基本的就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去应用,在指导过程中,因势利导,不硬灌,不搞一言堂,始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共同探究,两个积极性都发挥起来。”

豆瓣旅行记

【案例1】《小豆瓣旅行记》

依稀记得曾经教过的一篇课文,讲的就是消化的故事。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了,只好自己编一个《豆瓣旅行记》。

从前有个小女孩名叫豆豆,她可喜欢吃妈妈做的美味饭菜了。一天,妈妈做了一盘青豆,这可是豆豆最喜欢吃的菜了。果然,豆豆端起碗来,稀里哗啦把饭和青豆都扒拉进嘴里,还没怎么把豆子嚼烂就吞了下去。这里面就有一个小豆瓣,它和其他食物被挤进了一个狭窄的管子里,慢慢往下走。到了食管了,真挤啊!不一会儿,扑通一声,小豆瓣掉进了一座大房子里。这座房子很大,里面有好多酸溜溜的液体,那就是胃液,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小豆瓣浑身都是酸酸的,被胃液推来推去的,都转晕了!

小豆瓣游啊游,不一会儿就和其他食物一起挤进了又一条狭窄的管子。咦,这是什么地方啊?头上还有绿色的水喷出来呢!旁边一块胖嘟嘟的肉肉说:这是十二指肠,上面喷下来的是胆汁,专门消化我们身上的肥肉,洗一洗真舒服啊!

十二指肠走完了,小豆瓣又进入一条好长好长的管道,曲里拐弯的,黑乎乎的。小豆瓣有些害怕,这就是小肠吧?有些营养物质就离开小豆瓣跑到小肠壁上的毛细血管里去了。它们通过血管跑到豆豆的全身,让豆豆变得强壮、聪明。小豆瓣正琢磨着还有多久才能走完这条管道,突然,管道变宽了,哦,到大肠了!小豆瓣走过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到达乙状结肠。小豆瓣感觉到越走越臭,旁边还不时有些气泡跑来跑去的。

走过了乙状结肠,小豆瓣来到直肠,好多食物残渣都挤在这里,臭烘烘、闹哄哄地叫着:我们要出去!我们要出去!这时,小豆瓣听见小豆豆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解大便了!妈妈说:好啊,自己去吧。小豆豆跑到卫生间,坐上马桶,一使劲儿,扑通!小豆瓣随着大便掉进了便池。它长长地舒了口气:哇,终于出来了!这趟旅行真有意思啊!

我记得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小孩子听得格外认真。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粗糙,但是通过它,孩子们肯定对我们身体的消化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的教学为什么一味地去强调探究呢?有时候,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案例2】

A教学

1.学生观看课件《胡萝卜的人体旅行》。

2.四人一组讨论:胡萝卜到了哪些地方?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说明:观看flash游戏《胡萝卜的人体旅行》”,通过胡萝卜在不同的“景点”中不同的“面貌”,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它的变化。利用这种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组织学生交流小组研究的结论。

4.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书籍和影像媒体资料中,查找食物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资料。

5.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人体消化吸收的科学资料。

B教学

1.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消化器官(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暂不判断对错)。

2.认识主要的消化器官。教师随机出示并有意打乱顺序板贴器官图片。

3.找消化器官的相应位置。先在自己身上找,然后相互找,将图片贴在身体的相应位置。

(1)每个小组推选一人作为展示者,并请保持直立的姿势;

(2)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将图片贴在展示者身体的相应部位;

(3)如果有争议,可以小组讨论,变动图片位置;

(4)活动限时5分钟,任务完成后,请展示者上台进行展示。

4.展示并相互评议。

(1)学生对各组的展示进行初评(要求说出理由)。

(2)播放关于消化器官名称及位置的一段录像。

(3)学生再次对展示情况进行评议,并自我纠正错误,教师趁势将图片移动,按序板贴在黑板上。

5.设疑:谁能帮老师在身体上找到胃的位置?

6.体验小肠究竟有多长。让两个学生将4.5米的带子拉直,从而体会到“小肠是盘曲的”。

【案例3】绘画后的交流环节

A小组拿着自己小组绘制的消化器官图贴在黑板上,一边指着图一边汇报:我们认为馒头通过嘴进到胃里,再从胃进到大肠和小肠里,营养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教师:你们组知道的还挺多的,知道营养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另一组学生质疑:请问你们小组说食物从胃里直接进到大肠和小肠里,难道大肠和小肠长在一起吗?

A小组回应:对不起,应该是先进小肠里,再到大肠里。

B小组认为馒头进入口腔后,再经过小肠进到胃里,最后进入大肠由肛门排除体外。

C小组认为馒头先到小肠里,再向左经过心脏进到胃里,然后向右经过肝脏进到大肠里。

另一组的学生马上纠正:食物在消化的时候不会经过心脏和肝脏。

C小组同学回应:心脏确实不会消化食物。

教师:那你们为什么画上心脏?

C小组:我们是用来装饰的。

其他组的学生:食物在消化的时候不经过肝脏,所以肝脏不属于消化器官,馒头也不会到那里。

C小组:肝脏是消化器官。

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C小组:因为我们看书了,书上画着肝脏。

教师:书上直接告诉我们说肝脏是消化器官了吗?

C小组:没有。

教师:书上是画着肝脏,但是肝脏究竟是不是消化器官,还要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认识,希望大家在后面的探究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4】肝是消化器官吗?

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同学们讨论了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和全班同学交流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小馒头经过了口腔、胃、小肠、大肠这几个地方。

生:我认为他说的不完整。刚才,在品尝小馒头的时候,从口腔向下咽时,我的脖子在不停地动呢。在口腔和胃之间有一个管子,可能是食道。我们小组认为小馒头经过了口腔、食管、胃、肝、小肠、大肠这几个地方。

生: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说小馒头经过了肝?

生:有一次,我奶奶在杀鸡时,我看见与肝在一起的器官中全是鸡吃的食物,奶奶说这是硬肝。所以,我认为食物是经过肝的。

(学生议论开来。)

师: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知道,我来说,鸡的“硬肝”实际上叫做“肫”,平常所说的“软肝”才是肝。

生:“硬肝”叫肫,是鸡的“胃”。另外,我还知道肝里面不可能有食物经过,我比较爱吃炒猪肝,妈妈买的猪肝,我仔细观察过,从没发现过里面有食物,而且里面没有通道,没有空间。

师:既然食物不经过肝,那它还是消化器官吗?

(学生又一次议论开来。)

生:既然食物不经过肝,那它不是消化器官。

生:不,肝是消化器官。因为肝可以分泌像唾液一样的消化液,能够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就算食物不经过肝,它也是消化器官。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知识的?

生:我是从百科全书中看到的。在人体内像肝这样的消化器官还有胰,它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

【案例5】两份作业

作业一:《汉堡肠道漫游记1》

我是一个汉堡,我的身体由炸鸡肉、蔬菜、蕃茄、面包等组成,服务员叔叔把我放在专用桌上,小朋友们见了我都垂涎三尺。一天,小芳把我买下了,我随她到了家,她狼吞虎咽地把我吃了,我也做了一次人体肠道旅行。

我先从食道经贲门钻进了装满食物的胃,在这儿遇到了黄豆粒。

“哎呀呀,这不是汉堡老兄么,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我想来肠道看看玩玩,这儿离肠道还有多远?”

“不远了,出幽门就到。”黄豆热情地给我指路。出了幽门,路越来越窄,更难受的是,这条“羊肠小道”始终处于震动状态,动个不停,肉呀、鱼呀、饭呀成了一锅粥。

这时,传来了导游的声音:“各位旅客,你们正在十二指肠里漫游,它是小肠的开始。”

噢!这里就是十二指肠。我赶紧走了几步,出了十二指肠,前面的道路更弯曲,剧烈地震动,肠壁上还喷出小肠液和胆汁,把我折腾得粉身碎骨。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就要结束在小肠的旅行了,一路上,你们给肠道输送了许多营养物质,在此致谢了!”

在小肠和大肠的交界处,有座拱形的建筑物,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回盲瓣。走过回盲瓣,路面显得平直而开阔,仿佛从羊肠小道上了高速公路。可惜的是,路面上挤满了垃圾,气味也不好闻,我只好拼命飞奔。突然,一个声音向我呼唤:“大叔,别乱跑!”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西瓜籽在说话,“大叔,前面是死胡同,叫做阑尾,您要钻进运河,可就麻烦了!”

我忙回答道:“谢谢您,西瓜籽。”

正说着,我被推人大肠。大肠又粗又大,我好像乘电梯从楼顶往下坠落一般,从盲肠、结肠一直来到了直肠,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向肛门。

作业二:《汉堡体内旅行记2》

我是一个汉堡,在两层面包里面有:新鲜的奶油、好吃的牛肉和蔬菜等。

我曾经听许多伙伴说过,在人是身体内旅行可有意思了!

今天,有一个人吃了我,我被人体最为坚硬的结构——牙齿,咬成了一块块的块状物。真好玩,我来到了像滑梯一般的食道,咦,这里怎么像蹦蹦床呢?

啊!胃液!我变成了像粥一样的食糜,我面包中的淀粉和牛肉、奶油中的蛋白质都被初步分解了。接着,我又通过十二指肠来到小肠,这里怎么这么痒呢?原来,小肠绒毛在不停地给我挠痒痒呢。在这里,我的营养成份已经消化了一大半了。最后,又通过盲肠来到大肠,在这里,我只剩下废水和废渣了,然后从肛门排出。

虽然,我已经没有以前好看了,但我把营养奉献给了人类,也算完成我的使命了。

在以上几个案例中,教师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如何学出发,学什么?怎样学?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事实验证得出结论,还是研讨有关问题,都贯穿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中。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因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自觉,学得主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几乎都是在学生的探究、研讨中完成的。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怎么吃才安全

【案例1】饮食习惯

师:民以食为天。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的消化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懈怠,不能出一点差错。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生: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

生:少吃零食,要按时就餐。

生: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

生: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师:说得真好。其实,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你还知道哪些?

生: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生: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生:冬吃萝卜夏吃姜。

师:(多媒体出示)老师这里也有几条。如有荤有素,有粗有细。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贪吃贪睡,添病减岁。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课后希望同学们再去收集一些,然后在班内交流。

【案例2】调查食品添加剂

师:对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搜集的食品包装袋上都写明了哪些配料,然后在小组内选出几种包装袋进行汇报。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小组调查了火腿肠、方便面、薯片、旺仔QQ糖,发现火腿肠中的配料有瘦肉、淀粉、食盐、白糖。

(学生有些犹豫,好像有的字读不准。)

师:是不是有不认识的字?

生:是。有很多字不认识,我也没查字典。

师:老师帮你读。磷酸盐、山梨酸钾、亚硝酸钠。方便面中含有小麦粉、鸡蛋、味精、香辛料、天然色素。

(教师协助几个小组相继汇报。)

师:在食品配料中,除了像火腿肠中的瘦肉、淀粉和方便面中的小麦、鸡蛋等主要成分外,其他的都可以叫添加剂,如香辛料、山梨酸钾、亚硝酸钠、色素等。

(教师发调查统计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

师:在统计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食品中的添加剂很多。

此处教学,由于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不够细致,只是让学生搜集食品包装袋,没有让学生认真阅读配料表,导致学生在汇报时出现生字、错别字,既妨碍了学生的理解,又耽误了时间。

【案例3】如何对待加工食品

师:你认为色素、香精等添加剂有什么作用?

生:加色素是为了好看。有的糖、雪糕的颜色可漂亮了!

生:他们这样做就是骗小孩都去买。

生:我买的薯片里就加了香料,让你越吃越爱吃,上瘾。

生:老师,我在食杂店买了一个桔子味的雪糕,吃完后,我的舌头都变成了桔皮色了,里边的色素太多了,我会不会得病呀?

师:大家认为色素、香料、防腐剂等超出了规定的标准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吗?

生:会,我在电视上看的,有的小孩吃方便面多了,就被送进医院了。

生:我想会的,因为那些都没有营养,不应该吃太多。

生:色素把舌头都染上颜色了,也会进到身体其他地方,一定会让人得病的。

师:加工的食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过多的食用也会危害我们的身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少吃这样的食品。

生:建议生产食品的工厂别放添加剂或少放,不好看也没关系。

生:买小食品要到超市里去买,不买地摊上的。超市里的质量会好些,小摊上的又脏,质量也不好,难吃。

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

生:有一次,我看到地摊上卖的小食品的包装袋可漂亮了,价钱又便宜,还赠送玩具,我就买了一袋,打开后发现里边的东西都长毛了。

生: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师:有这样遭遇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同学纷纷举手。)

师:到哪里买放心呢?

生:我认为大超市里的食品更让人放心,如果他们卖质量不好的,就会有工商局管他们,所以他们卖的都是合格的食品。

生:我妈妈说在超市里买还要看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超过保质期或快要过期的食品也不能买。

【案例4】如何对待新鲜食品

师: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请欣赏。

(几名学生表演根据课本改编的小品“卖菜”。大意是:一个农民刚给菜喷了农药,她的邻居跑来,说市场菜涨价了,催她快割菜去卖,这个农民禁不住利益的引诱,就把菜割下卖掉了。)

师:看了刚才的小品,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她不该为了钱,把刚打过农药的菜拿到市场上去卖。

生:太可怕了。如果买菜的人吃了中毒,那不是犯罪吗?

生: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人把黄花鱼放到染缸里泡,鱼就又亮又新鲜,后来被执法的人发现了,把他们的摊位封了。

师: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新鲜的粮食、肉、菜也不一定安全,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到大商店里买。

师:为什么?

生:放心。

生:买回来的菜,要多洗几次。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如果有农药,可以洗掉一些。

生:我奶奶说买带虫眼的菜安全,因为有虫子吃,就说明菜上没有农药,不然虫子早就被农药毒死了。

师:这种办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说一说,如果你妈妈买了很多水果,你怎么吃?

生:用洗涤剂多洗几次再吃。

生:如果是苹果,就要削皮吃。

生:苹果皮也有营养。

生:如果农药在皮上,宁可不要那点营养,还是身体要紧。

师:其他人什么意见?

生:去皮。

生:最好吃绿色食品。

上述几个教学片段采用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调查食品配料,了解家人买东西时遇到的上当受骗的情况,以及买东西时好的经验等。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成员,能独立、主动、积极、有效地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和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发现、改造和解决,是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获得高质量生存所必备地一个基本素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开放的、对社会生活的探求活动中完善与发展自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意识。

【案例5】“怎样吃才安全”环节

师:既然加工食品对我们来说不太安全,那么纯天然的新鲜食物安全吗?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生:不一定安全。就说我们天天吃的大米吧,有一次,《新闻联播》中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外省的一些黑心厂商居然生产出了有毒大米,这些大米看上去光泽不错,但不是天然的,是用有毒的添加剂加工出来的。而现在交通发达,各地生产的食品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所以这种大米煮成的饭也许正放在我们的餐桌上。

生:我家旁边有条被污染的小河,我妈妈用河里的鱼煮汤喝,味道很不好。

生:有一次,我的邻居从菜场买回一些花菜,剥下的菜叶子丢在院子里被小鸡吃了,大部分小鸡都给毒死了,这说明有些蔬菜上有大量的残留农药,人是不能吃的。

生:我还听说,曾经有一些病猪的肉被人拿出来买。

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对待这些“新鲜食物”呢?我们怎样吃才安全?

生:我们应该去正规菜场买菜,买菜时注意辨别是否受过污染,尽量不要买地摊上的菜。

生:烧蔬菜之前,应该先将蔬菜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有叶子的菜也可以用洗洁精洗一洗。

生:我想还需要注意洗菜的方法,有些人害怕污染,拼命地对蔬菜又洗又搓又泡,结果把其中的养分都破坏了,味道也受到影响。

生:要提高蔬菜、粮食的产量,不施农药、化肥是不可能的。对待污染,我们不能消极地“怕”,而是应该积极地“防”。总是吃少数几种食物,就可能总摄入同样的污染物,危害会越来越大。我们应该丰富自己的食物种类,不偏食不挑食,这样反而会提高自己的解毒能力,因为每种食物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是不一样的,百毒可以相克。

师:说得很好!你们已经掌握了一些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大家就一定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了磷酸、咖啡因等都属于“品质改良剂”,它们能使饮料口感更好。这个小发现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也是学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进行“告诉式”的教学,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先汇报后研讨。由于放开了学生的手脚,他们的研讨积极性更高了,对教师提出的有争议的问题,能够有理有据地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的建议也比较中肯。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滨海国际合作学校(315830)

(责任编辑刘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