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甘肃武山唢呐(吹响)的丧葬音乐活动——以檫石川唢呐班社为例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169次
  • 评分4
  • 50
  • 0

车万里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武山唢呐音乐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间传统音乐之一,已被列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希望文章能在此课题的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武山唢呐;丧葬音乐;檫石川唢呐班社;音乐活动

在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有个充满西北古朴风韵的县区——武山县,该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自古就是东西交通的要冲地带,古丝绸之路(南路)通过这里,素有“秦陇咽喉,巴蜀锁钥,屯戍要塞”的美誉。这里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诚然,任何文化、历史都是“在地理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武山这一地段被史学家称作“甘肃、青海氏族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武山唢呐(当地叫吹响)是当地司空见惯的乐器之一,当地人朴实直爽,豪放高亢的性情也尽显其中,千百年来,唢呐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这方人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在唢呐祭祀活动中,常见的有祭神、祭祖、丧葬、悼亡、周年祭等。丧葬仪式中使用唢呐吹打乐已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甚至有“无鼓吹不成丧”的说法,足可见唢呐吹打乐在当地丧葬仪式中的重要性。

一、历史沿革

唢呐音乐文化在武山历史悠久,具相关史料记载“它渊源于古乐中的‘鼓吹乐’,是北方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从汉代起,在军事征伐中,唢呐就作为鼓舞斗志、振奋士气、展示军威的手段。后来,朝廷在举行各种盛大典礼时,也使用这种乐器,随后这种器乐传到了民间”又有记载称“武山是历史上重要边防战略要地,多有战事,加上武山历史上吐蕃、狄、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长期居住,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吹乐器的唢呐,自然有所传承,这也是唢呐在武山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唢呐何时在武山丧葬仪式中运用虽然历史久远,但很难在相关的书籍中找到明确记载,这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特征。据武山县文化名人康万里介绍,武山县目前这样成熟的专职唢呐班社就有四十多个,在武山婚丧礼仪喜庆等各种重大活动中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演奏形式、曲目、表演等方面不断更新发展。常演奏的曲目有《升官图》《将军令》《五更盘道》《八仙寿》《蝴蝶报喜》《哭皇天》《兰寡妇上坟》《尼姑思情》《走西口》《纤夫的爱》等,既有痛断肝肠、催人泪下的怀念倾诉性曲调,又有粗犷豪放、情绪热烈的劲曲,音乐通俗易懂,乐声洪亮,婉转动听,尤其是用于悼亡,祭神等祭祀场合的音乐,凄楚悲伤,深情细腻,触动心弦,催人泪下,引起人们对先人的敬重爱戴与感念回想。

二、关于“檫石川唢呐班社”

武山“檫石川唢呐班社”的主要负责人为李永强,1970年生人,从十一岁起开始学习唢呐,从艺三十余载,秉承父业,为此班社的第五代传人。 “檫石川唢呐班社”由五个唢呐班组成,每个班四个人:两个唢呐手,一个鼓(兼高低音手锣)手,一个长号(兼钹)手。足可见作为主旋乐器的唢呐和以节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打击乐器在乐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唢呐班社没有丝弦乐器,注重营造氛围和节奏表现。据调查,目前武山县八成的演出只会请一个班社来演奏,有些较大的场面则增加到两个班甚至三、四个班一起表演。唢呐班子人员需人人都能吹奏、敲鼓、吹号、打钹,演出中需轮换演奏。演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因目前演出市场的需要,演出人员已改变忙时自主排练,接商业演出场子的早期例制,陆续转变为职业化唢呐班社,经营方式为自负盈亏,演出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一个月演出至少4~5场,乐队演奏人员较为稳定。一直以来, “檫石川唢呐社班”的音乐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心授,现阶段,传承方式已由家族亲缘传承过渡为师徒传承。

三、“檫石川唢呐班社”丧葬音乐活动

当地的丧葬文化体现了伏羲文化重祭祀的特点和儒家文化的孝道观念。下面以2014年年初,笔者亲临“檫石川唢呐社班”在丧葬活动现场的情况来说明。

按传统,丧葬仪式一般是三天,丧葬祭奠的各项科仪,都有一系列规整的程序并伴随着独特的音乐活动。亡人刚过世时,是“发丧”仪式,包括承孝、烧夜纸、开吊、做道场、醒灵柩、出殡、谢孝、辞孝。四人乐队包括两个唢呐手,一个长号(兼拨)手,一个高低音手锣(兼鼓)手。丧葬仪式所动员的人数包括亲戚朋友上百人,这在当地这样一个自然村落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意义已超出了一个家庭,成为整个村落的重要活动。丧葬活动的用乐情况如下:

从上表1可以看出,武山唢呐班社丧葬音乐所奏的乐曲可分传统乐曲和民歌及流行音乐,从数量上来看,传统乐曲的运用更多。在承孝、开吊、下葬等仪式环节中,以《秦雪梅吊孝》《哭皇天》《兰寡妇上坟》等传统唢呐曲牌为主,这些曲牌风格古朴,演奏形式严谨,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韵味,在这些仪式环节中约定俗成地演奏传统曲牌表现了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而在“送葬”环节中演奏《世上只有妈妈好》《真的好想你》《妈妈的吻》等流行歌曲或民歌,这类乐曲在配合丧葬的悲伤氛围下,更能够以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音乐表达,传递对亡者的思念之情。在实际演奏中,歌曲的顺序和反复次数较自由随机。演奏曲目上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正是武山唢呐吹打乐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武山县唢呐音乐来源于当地的民歌,民间小调,秧歌或戏曲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溶入了流行歌曲的元素,民歌的特点鲜明,下面通过两首谱例来分析其音乐结构:谱例1

上例是传统曲牌《兰寡妇上坟》,乐曲曲式结构清晰,句式显明,旋律性强,节奏节拍规整,第一乐句a在开头变化重复三次,形成并列呼应的三个乐句,并且这三句都落于D微调,到第二个反复处也就是第二乐句b句在节奏、旋律等旋法进行上有了较大的对比,B句中后部分的音乐来自前句A的材料(图中横线画出部分),结尾同样加强D微调式调性。谱例2

上例是传统曲牌《哭皇天》,此曲为D徵调式,歌谣式的旋律,为完整的乐段结构,可细分为:第一乐句(1—4小节),第二乐句(5~9小节),连接(10~12小节),第三乐句(13~ 17小节),补充(18~21小节)。曲中后面两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节奏和加花音略有不同,形成呼应排比的艺术效果。此曲还加入了连接和补充,连接部分运用徵调式的主和旋G、B、D三个骨干音展开,补充部分(图中横线画出)重复上面相邻乐句中的材料(划圈处),并在结尾处再次加强此曲微调式的调式调性。由此总结出武山唢呐音乐的特点:段落较为精短,结构清晰,上下旬的重复(或变化重复)较多见,旋律朗朗上口,有明确的调式调性,具有民歌、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

综合这次唢呐班社丧葬活动的音乐特点:乐队以唢呐齐奏为主弦律,其他击节乐器配合相对稳定的节点;乐曲短小,富有歌唱性,一曲多用,用乐较自由富有即兴性等,这些构成了武山县唢呐丧葬音乐的主要特征,也成为当地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语言。

四、小结

武山丧葬音乐是祭祀音乐的一种,其他比如用于各种庙会祭祖等活动的祭祀音乐,都有各自特别的程序和音乐风格,但不论何种祭祀音乐都是以祭祀活动为载体,是通过悼念、跪拜、祈福、求神等法事活动进行的仪式音乐。武山唢呐音乐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间传统音乐之一,已被列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希望本文能在此课题的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